斑尾榛鸡是中国的特有种。分布于甘肃肃南、祁连山东段、天祝、永登、康乐、卓尼、迭部,青海祁连、同仁、玉树、斑玛,四川青川、北川、平武、木里、康定、白玉、巴塘、马尔康、松潘,类鸟齐、江达、贡觉、芒康,云南中甸。
全长约37厘米。雌、雄羽色相似。雄鸟上体栗色,具明显的黑色横斑;额、喉黑色,周缘围以白色;胸栗,向后近白,均具黑色横斑;外侧尾羽黑褐色,具有若干白色横斑和羽端。雌鸟相似,但较暗钝。
随着分布区的不同,斑尾榛鸡的栖息地高度亦不同。在云南迪庆州,主要栖息于3400~3900米的山麓林缘稀疏灌木林中(徐延恭,1983)。在甘肃祁连山区见于2600~3850米的山地灌丛中(王香亭,1987),随季节不同出现垂直迁移现象:4~5月,随着山地积雪融化,向上移至2650~2850米的云杉林中;7~8月多见在2650米处的灌丛中进行繁殖;8~9月又上移至云杉林带;10月至翌年3月,下移至2600米以下的混交林和灌丛中。主要以柳、榛的鳞芽、叶和云杉种子以及其他植物的花、花序、叶、嫩枝梢为食。食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春季以柳、桦的鳞芽、叶为食;夏季除柳、桦芽、叶外,还吃小檗、忍冬、构子的花和嫩叶;秋季主要食寥的花序和问荆的嫩枝梢;晚秋和未降雪前几乎全以云杉种子为食。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海拔2700~2750米的云杉苔藓林或云杉、圆柏混交林的地面上凹坑中,用干枯云杉细枝或禾本科、莎草科植物的茎、叶做成巢底和壁,内垫以苔薛、柔枝细叶、绒羽。每窝产卵5~8枚,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濒危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