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形成,人们生活节律的改变与饮食的多样化如“膏粱厚味”饮食的增加,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加,这些改变容易导致蕴热化火生痰,或肝郁气滞而人体淤血内生,从而造成疾病中痰瘀互结证型的发病率呈增长的趋势。
临床对痰瘀互结证型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有研究者提出了痰瘀互结证体质的形成能够导致人体全身系统功能发生异常,而痰和瘀有着密切的联系。痰浊及血瘀均为致病因素,又为病理产物。越来越多的医家认为痰瘀同病,有瘀必有痰,有痰必有瘀。在汉斯出版社《中医学》期刊中,有研究发现在许多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中,痰滞与淤血相互搏结,阻碍气机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其常见于“胸痹”、“痹症”、“肺痈”、“狂证”、“中风后遗症”、“癥瘕”等疾病中。
痰瘀互结证往往见于缠绵时日,久治不愈的疾病,在不同的疾病中表现不同[5]。证候是中医理论中的独有概念,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和核心,是中医诊疗疾病的主要依据。因此众多研究者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痰瘀互结证的中医临床证候诊断研究。
通过证候诊断我们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进行适当的治疗,从而获得良好的疗效,即辨证施治。研究者们发现对于各脏腑疾病的痰浊血瘀证患者的治疗我们发现中医药有着很好的疗效,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对如何采取有效方法防治、诊断常见疾病的常见证型疾病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从而为中医药的发展,为中医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证候的诊断水平,促进中医诊疗技术的发展和中医药走向国际舞台,得到广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学理论认为,长期嗜食高粱厚味,必致脏腑功能受损,特别是损及脾胃功能,脾失健运则升清降浊无权,留滞为痰,血行不畅,则易导致瘀血内生,痰瘀互结,则发生眩晕、疼痛等脏腑功能损失的疾病,从而导致痰瘀互结证在临床上较为的常见。本文进行总结时发现中医药方法对于此证的疗效观察的研究,总体较为有效,但缺乏跨地域、多中心、双盲、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应该是今后中医药循证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医药干预痰浊血瘀证获得高质量循证证据的可靠方法。
同时结合自身特点更充分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痰浊血瘀证的客观化研究并可为异病同证的研究提供相应的依据。不断完善研究方法,运用组学技术方法从基因蛋白和小分子代谢物水平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并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客观的分子生物学依据。相信在以上技术和方法的共同作用下能使中医药在诊断和治疗痰浊血瘀证中发挥更大优势,从而使证候诊断研究有着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