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你慢慢来
周劼人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7月05日 02 版)
和所有即将毕业的同学一样,3年前,我也戴着学位帽,拿着毕业证,欢欢喜喜迈出校门,冲进职场,期盼着自己一展抱负,成为青年才俊。但结果似乎不是这样。
从我自己的经历说起吧。毕业后进了一家知名媒体,一听名字,好工作,主流媒体、记者,每天围着国家大事转,采访写作编辑,一切都太符合一个新闻人的理想了。然而,工作第一年,的工作是什么呢?在总编室值班室,接电话、发传真、送文件、复印材料、摆桌签、做会议记录、改文件错别字……我的工作时间,常常是下午5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
不是说这些工作没有意义,学不到东西,而是我心心念念想要从事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新闻工作,反差太大了。
我甚至想到过“不干了”。于是我找到李彬教授,说了我的郁闷。李老师跟我说:其实人生能“做事”的时候本来就不多,不能做事的时候,就“做人”,就思考人生。末了,他又嘱咐了一句:别着急,慢慢来。
只三个字,但后来的经历和所思所得告诉我,这三个字的含义,实在太丰富了。
有人说,出名要趁早。我不以为然。事业是一场马拉松,在马拉松中你见过有人抢跑吗?没有。为什么呢?因为马拉松拼的是全程如何分配体力、耐心的智慧,起初那一段的状况和最后的成绩,往往天差地别。
其实,新闻是个很浮躁的行业,对大多数从业者来说,每天都在不同的议题间频繁切换,跟着舆论的变动疲于奔命,对看似丰富的内容蜻蜓点水。这跟如今最火爆的“微博”很像——信息过载、碎片化、非线性、缺乏逻辑。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叫《浅薄》,说的就是互联网的快速浅阅读引起了人类大脑生理学和解剖学上的变化,很多时候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在互联网时代,人类正在慢慢丧失深入阅读、线性思考的能力。我们获得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的“知道”,却越来越不能慢下来去“理解”。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人,恰恰需要输出的是你的“理解”,碎片化的“知识”是过眼云烟。
事业如此,人生也一样。怎么才能获得“理解”,而不是止于浮光掠影的“知道”呢?
这就要求一个即将走上职场的新闻人、传媒人,在这看似“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世界里,能慢下来,能淡定起来,按照自己的步骤,踏踏实实地去走、去积累、去生活。
《城记》作者王军先生曾告诉我,无论你干什么,一定要给自己的工作找一个大的命题。以媒体人为例,你会跑口,那么在你跑的口子里,能不能发现一个大问题呢?比如,他要回答的问题,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化,在中国是以怎样的方式和力量推动的?”于是,我们读到了他一本又一本的研究型作品。
他还跟我说过,媒体人总爱说打擦边球,其实,桌子里面有做不完的事情,我们能不能多打几张桌子,让读者们把杯子摆上去聊聊天?如果我们只打擦边球,不去做桌子里面的事,那么,擦边球的“边”的里面是空的,外面也是空的,请问哪一个空是对的?所以,王军先生选择从桌子的中间做起,尽管它也有边,但他毕竟打出了一张小小的桌子的模样了,他希望大家把杯子摆上去,而且那上面还摆得住。今天的中国,多么需要有质量的交流啊。听完王军先生一席谈,你又选择站在桌子的什么位置?
世界太快,所以我们更要“慢慢来”,不要在乎当前眼下、一时一地的得失取舍。
前几天我采访北京四中的校长,他感叹,现在的人,总在每一个阶段都用跟别人一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还总要求自己做得比别人好,从不晓得去寻求“与别人做得不一样”,这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
是的,从过去的厚积薄发,到如今的边积边发,这都没有错。但当所有人都在急匆匆地想要有所表现、有所作为时,你的淡定会让你现在及将来,跟别人大为不同。
周庆安副教授有次开玩笑,说每个毕业生回学校交流,都一定会跟师弟师*************************说“我那时候读书太不认真,你们要好好读书”,可等这拨师弟师*************************毕业了,回头还是会回来嘱咐说“你们要好好读书”。无论你是不是不幸成了“下届复下届“的典型,请一定记住,毕业真的应该成为耐下心来努力学习的开始。
“慢慢来”还有一个含义是关于物质方面的。
去年回学校交流,大一的师弟师*************************一上来就问:“师*************你一个月赚多少,买房子没,够花吗?”我当时一惊,既觉得“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当时成熟多了”,可又觉得“是不是有点太着急了?”
当然,也可能有人要笑话我:“你太操心了吧,我们怎么会天天围着房子车子转,切!”不要笑。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小视。等到你边上的人都在讨论房子车子票子孩子时,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你会跟他们一样,不淡定的。
那时,希望你想起一句话:年轻时把脑袋装满了,年长时才能把口袋装满;年轻时就着急把口袋装满了,也许老来,脑袋和口袋都是空的。
总之,面包会有的,能喝的“蒙牛”牛奶也会有的,咱们不着急,慢慢来。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