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陈敦金教授
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为6-7/10万,广州去年也达到7/10万。通过大数据(大数据Big Data资料指3个v,volume、variety、veolcity即数据量的巨大、数据类型的多样型和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快速)分析,降低孕产妇患者死亡率仍然具有极大空间。
大部分女性可以正常妊娠,根据医院的不同,高危妊娠的发生率从30%到60-70%不同,母婴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在3-12%。在发生母婴不良结局的事件当中,一部分人会死亡。孕期保健包括早孕、孕前保健、孕中期保健、分娩期及产后保健。我们无法避免高危妊娠,但在发生不良事件时,我们可以避免孕产妇的死亡。
现在,我们孕期的管理模式是沙漏型的管理模式。所谓沙漏型管理模式是指我们通过早孕期的管理模式及孕前的咨询,把大部分的高危妊娠筛查出来,妊娠晚期及分娩过程当中加强保健,孕中期依据病人的情况个体化处理,医生跟着病人的疾病走。在我们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缺乏,我们的目的是筛查出高危妊娠孕妇,医生跟着病人走,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许多专家认为这种管理模式值得探讨。英国人总结了英国近150年来产后出血孕产妇死亡率,认为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孕产妇死亡降低的主要原因为缩宫素、抗生素、血液制品的使用。美国人统计了近10年的孕产妇死亡率,认为85%以上的孕产妇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孕产妇死亡的主要病因是产后出血,由围产期严重并发症导致的孕产妇死亡很少。孕产妇死亡分析显示,产后出血导致孕产妇死亡,主要是由于认识不足、知识缺陷,设备不足。中国的孕产妇死亡原因依然是产科并发症居多,可避免的孕产妇死亡高达80%,值得我们中国医生思考。
减少孕产妇死亡率,降低不良结局,在国际上采用通用的方法-孕产妇死亡3D问题,包括:1、病人没有及时诊治;2、医生没有做好宣传管理工作;3、诊断治疗过程太晚。中国大数据资料显示,产科急重症管理存在10大不足,如缺乏监护设备-以往及现在主要放置在ICU,重症病房设备仅提供生命体征,监护间隔时间过长,未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调整且不完整,护士巡视患者间隔时间过长,医生巡视过少,每天1-2次,缺乏对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及规范化处置,缺乏高危孕产妇管理共识,对出血速度及出血量估计不够,缺乏院内easr use action plans ,缺乏足够的培训(理论+技能),加强子宫收缩药物使用不当,输注血液制品延迟(红细胞、凝血制剂),缺乏最基本的监测结果等。
我们分析了孕产妇救治中心近5年入住ICU患者情况,以产科并发症如子痫前期、产后出血、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多见,占54.83%,妊娠合并症如肝功能衰竭、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等占45.17%。依据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降低不良结局,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1、要建立预警指标,收缩压<90mmhg或者>160mmHg,舒张压>100mmHg,心率<50次>120次/分,呼吸<10次>30次/分,血氧饱和度<95%,少尿<35ml/h,孕产妇意识不清,子痫前期合并子痫等,≥1个器官严重障碍或≥2个器官中度障碍,均应尽早发现,尽早反映,尽早治疗。
2、建立快速反应团队(RRT),要制定一个标准,RRS成员知道如何行动,制定反应时间,明确RRT来自哪里,去向哪里等。考核指标是15分钟快速剖宫产,15秒新生儿气管插管,30分钟有效的止血措施。
3、方向一致。在预防方面,减少不必要的手术,纠正贫血,及时应用药物缩宫素、麦角、前列腺素、氨甲环酸等,积极处理第三产程。在治疗方面,子宫、抗休克治疗、子宫收缩药物及氨甲环酸、手术治疗。通过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4国指南比较,不尽相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指南,在指南的使用过程中牵涉到医疗水平及医学研究进展,认识上存在不一致。中国有中国的指南,我们在参照指南过程中应该建立适合本院的指南,综合性治疗,指南+个体特征+患者意愿。
4、规范化的培训时必须的。如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 并不是一出血马上死亡,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有一定的抢救时机。我们不怕没有训练,害怕不规范的训练。产后出血的抢救,第一步是止血,第二步是降低并发症。
5、每位病人的病情是不一样的,针对每一个病人,制定安全列表,把个体化情况进行标注。
总之,降低不良事件,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减少3D是可行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