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愚学园
www.SciFans.net温馨提示:在刚过去的巴黎枪击事件中,无数陌生人都在社交网络上为大洋彼岸的无辜逝者哀悼。这已经不是社交网络的用户们第一次自发地因为“事不关己”的灾难事件表达真心的悲伤和愤怒,类似的还有天津港大火、三峡沉船事故、叙利亚难民危机等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起“日常生活之外”的事件,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似乎与一种传统的看待社交网络的观点是相悖的:社交网络正在使我们越来越冷漠。然而这一传统观点在社交网络用户一次次对
“遥远的苦难”表达的温柔“共情”中受到挑战。社交网络平台的作用在于用户们通过社交网络平台获取了什么,这也是社交网络平台的意义。
社交网络的积极意义
上周五重创巴黎的恐怖袭击表明,社交媒体还可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在袭击事件发生后,Facebook激活了报平安工具Safety
Check。该工具在2014年10月推出,旨在帮助受灾难影响地区的人让他们的好友知道自己安全。Twitter也发挥了作用,巴黎居民使用#porteouverte(开门)标签为在街上寻求庇护的人提供安身之地。人们利用Facebook、Twitter向亲人报平安,提供营救措施,表达对于巴黎人民的支持。
社交网络的负面作用
然而,社交媒体也会发挥负面作用。当灾难发生时,社交媒体很容易成为虚假信息的源头。在一片混乱时,人们很难从新闻中辨别出哪些是虚假传言。例如,当法国加来的难民营起火时,有人会发布推文称这是对袭击的报复,然而它很可能只是一场电气设备着火引发的火灾。
当我们欣喜地看到技术进步的同时,我们也为饭桌上各自玩着手机的人们,地铁里刷着微博微信的低头族们,以及“头可断wifi不可断”的宝宝们感到担忧。我们担心朋友圈里欢腾消减了真实情感的亲密,我们担忧碎片化的分享造成群体性冷漠。但是当灾难来临,我们似乎从被黑白烛光与悼词刷屏的朋友圈里,看到了另外一种景象与希望:一张被不断拉伸的社交网络,交错密织的弱连带社交,以及它们延伸出来的共情共德与消除国界的大同远方。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社交网络平台只是一个人们表达情感的工具,主动权在于用户,一个平台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加强对社交平台的监管,如对微信朋友圈的监管,或者利用受众的盲从心理引导人们社交平台话题和情感的走向,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不是封杀社交网络平台,这在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不可行而且行不通。
猜您喜欢:
沮丧时,可以多尝试社交
宅,只是因为社交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