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谁塑造了老师?
文|吴宾(山东省威海市三中物理教师,在《中国教师报》《班主任之友》《班主任》《中小学德育》《福建教育》《青年教师》《教师月刊》《今日教育》《山东教育》《教师博览》《当代教育家》等发表文章60余篇,著有《师经》等。 )
周末去青岛参加高考研讨会,研讨会共进行了一天,上午和下午各一场,内容是针对高三一轮复习。上午的主讲老师来自北京的一所名校,下午的主讲老师来自河北的一所名校。听完这两位老师的研讨,我有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这两位老师都是名校优秀老师的代表,他们在本校和本地一定是得到认可的出色老师。但这两位老师在很多方面差别却如此鲜明,让我陷入深深的思索。
上午主讲老师来自北京,年龄不大,只有35岁。他进入会场之后,我眼前一亮,在没有任何人介绍的情况下,我就感觉到这位老师一定是主讲的老师。因为这位北京的老师一身名牌衣服,气度不凡,头发也进行了精心的梳理。还未开口,现场的老师都被他儒雅的气质所吸引。开讲之后,他那带有一点京腔且富有磁性的普通话,让很多女老师折服,以至于中场休息的10分钟时间内,很多女老师主动和他聊天,并和他要了联系方式。
我在一线教书十四年,主编了很多高三的书籍,多次命制各地市的高三联考、统考试题,并且认真解析过各个年份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所以,这位老师所讲的大部分内容,我都比较熟悉。但是,这位老师的所讲内容中有几个地方却让我感到很新颖,因为这些问题都是我以前从未考虑过的。我感觉这位老师一定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老师,他对很多疑难问题研究的很深、很透。当我欣喜于自己有所收获时,却突然意识到他讲的这几个地方,其实并不是《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所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当然在以前高考中从来没有涉及过,估计以后的高考也一定不会涉及。于是,我不禁担心,如果一个老师背离《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给学生讲一些过深的知识,岂不是影响学生的成绩吗?正当我疑虑和担心之际,这位老师的一番话让我消除了对他的担心。这位老师说,在北京,学校是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考核老师的,所以老师教得好还是不好,主要看学生的满意度,而不是看学生的最终的学习成绩。所以,他讲那些《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没有的内容,也丝毫不会担心对自己有什么不利影响。相反的,他把这些内容讲给学生听,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考上大学后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并且他会因为能够讲一些别的老师讲不了那么深的问题而获得学生的钦佩。
再说一下下午主讲的老师,他来自河北的老师,年龄约有50岁。尽管这是一个非常正式的场合,他却不修边幅,以至于我把他当成参与学习的老师。他穿着一件皱皱巴巴的T恤,一半在裤腰里面,另一半在外面。他坐下开讲之后,老师们还没有静下来,好在他声音洪亮,再加上扩音器的帮助,会场才逐渐地安静下来。我坐在会场的第一排,突然发现,这个老师没讲五分钟,就把两个裤腿撸了起来,都撸到膝盖以上,露出了两个“飞毛腿”。
这位老师形象和做派与很多老师心目中优秀教师的形象相差甚远,他讲了不到十分钟,就开始有老师陆陆续续收拾自己的东西当着他的面扬长而去。虽然陆续走了近20位老师,但剩余的老师,却都在认真倾听他所讲的内容。因为这位河北的老师所讲的内容,不但接地气而且实用。他对高考命题的把握让我也敬佩不已,他所讲的解题方法、教学方法、教育方法,让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如沐春风,觉得与他相见恨晚。中场休息的时候,有几十位老师都来拷贝他讲座的课件。尽管课件中的公式、图片很多都是截图,处理的不好,但是课件的内容却是十分的珍贵。而北京那位老师的课件,课件虽然非常精美,但华而不实,所以几乎没有老师来拷贝。
在回程的路上,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首先想到的是,如果让这两个老师交换工作单位,这两个老师还是像以前那样工作,他们还能是优秀的老师吗?如果北京那位研究型的老师到河北老师所在的学校工作,他继续深入进行学术性的研究,而对学生的成绩不管不顾,以至于自己的教学成绩非常差,那么他不但不再是优秀的老师,而且有可能有待岗,甚至是下岗的危险。在以成绩论英雄的学校,教学成绩代表着一切, 你的教育理论再高,课题做得再好,发表的文章再多,都无法为教学成绩遮羞。领导的问责,学生的失望,家长的责难,会将这个老师置于绝境。
如果让河北那位实干性的老师到北京老师所在的学校任教,开学第一课,这个老师就趿拉着拖鞋,穿着大裤衩,露着“飞毛腿”,抠着鼻子给学生讲课。恐怕不用多久,他就会被学生轰走了。即便没有被学生轰走,他那不同凡响的提高学生成绩的方法,在北京也无用武之地。无论你教得有多好,学校不以教学成绩来评价老师,教得成绩再好也没有用处。这位老师的科研能力几乎为零,不会做课题,不会做研究,更不会写论文,这样的老师可以说在北京无立锥之地。而在河北,只要他的教学成绩优秀,他邋里邋遢的做派会被最大限度的包容,甚至还会被同事和学生推崇为个性。
到底是谁塑造了老师?很难一句话说清楚。对于优秀老师的定义、定位和理解,北京和河北有着天壤之别,以至于这两个地区的优秀老师在诸多方面给我们山东的老师带来巨大冲击。
放眼全国,在不同的地域,学生、家长、社会对优秀老师的定义、定位和理解都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地区学校评价老师的方案也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在不同的地域,优秀老师的形象、思想、业务的侧重点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在现实中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一位在河北工作的学术型老师,由于教育成绩不好,面临待岗或下岗的危险。结果这位老师辞职去了北京谋职,谋到职位后,没过几年就在北京成了优秀的老师。
就这种现象而言,老师自身是无法改变的,老师只有让自己变成别人心目中的好老师,才能让自己成为优秀老师。让自己变成别人喜欢的类型,算不算是自己道德迷失呢?而我行我素,坚持做本真的自我,又算不算是任性呢?
似乎只有消除地域之间文化的差距,收入的差距,制度的差距等,才能让优秀老师的标准趋于一致。而消除那些差距,短时间内又不可能,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各式各样、迥然不同的优秀老师还会活跃于各种探讨会、交流会当中。这些老师在他们当地可都是真正的优秀老师,只不过我们所在地域对优秀的评价标准可能与他们的地区不一样,才导致我们觉得他们不优秀。
我们的世界因为丰富,所以多彩。不要那么强烈地抵触别的地域的优秀老师及其理论,了解一下不同地域之间的教育特色,对自己来说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