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院长
UID: 81347
精华: 0
发帖: 3397
威望: 1 点
积分转换
愚愚币: 11388 YYB
在线充值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40(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2-08
最后登录: 2021-07-1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6 15:41

 Xiyun《复旦金融整个烂透了!》

复旦金融整个烂透了!

作者:Xiyun

方先生:

您好。

  我最近偶然发现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何光辉2007年7月发表在世界经济上的
论文《小额金融机构审慎监管的国际最新发展》,与Stefan Staschen在2003年
写的报告《Regulatory Requirements for Microfinance: A Comparison of
Legal Frameworks in 11 Countries》惊人相似。中文论文只是英文论文的翻译
和缩写。特别是里面的数据完全来自英文论文,在中文论文里竟然标注为“根据
各国小额信贷的相关网站整理”。

  再一查,何光辉和其老公杨咸月,互相挂名发表垃圾论文近百篇!即使自己
带的研究生帮忙写的论文,也不忘挂对方的名字。比您最近揭露的农大朱毅和其
老公季宏兵互相挂名发垃圾论文的事情更奇葩!

  夫妻挂名文的不只是何光辉,同一个系的攀登也是这样。好多年不
文,最近才在不入流的国际期刊上发了一篇第三作者英文论文,仔细一看,原来
是他老婆龚冰琳发的,他只是挂名。

  Gong, Binglin, Vivian Lei, and Deng Pan, 2013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act of a Real Bubble Crash on Investors’ Trading Behavior in
the Lab”,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forthcoming.

  复旦金融的刘庆富是另外一个奇葩。多年来用同一套方法在不同期刊上发表
针对不同期货品种的同一套内容。网络查找过后,发现原来他已经在两年前被新
语丝揭露过了,我就不展开说了。

  联想到前些年复旦金融著名教授姜波克将国外论文翻译缩写后发在国内期刊
上被新语丝揭露,而复旦官方从来没有做任何处理。莫非复旦金融一窝整个烂透
了?

1 小额金融机构审慎监管的国际最新发展 何光辉; 杨咸月 世界经济 2007年7月
2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绩效出现结构性变化 杨咸月; 何光辉 中国工业经济 2007年1月
3 机制设计理论及其突破性应用——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重大贡献 何光辉; 陈俊君; 杨咸月 经济评论 2008年1月
4 国内外期铜市场互动及其价格波动关系研究 杨咸月 财经研究 2006年7月
5 信息不对称与机制设计理论——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贡献 杨咸月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8年2月
6 从“中关村”论我国管理层收购“做亏模式”的控制 杨咸月; 何光辉 中国工业经济 2006年7月
7 中国小企业融资担保发展的理论研究 何光辉; 杨咸月 财经研究 2000年8月
8 印度小额信贷危机的深层原因及教训 何光辉; 杨咸月 经济科学 2011年4月
9 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总体绩效与结构效应 何光辉; 杨咸月 经济科学 2007年2月
10 管理层收购的四大问题 何光辉; 杨咸月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3年4月
11 手机银行模式与监管:金融包容与中国的战略转移 何光辉; 杨咸月 财贸经济 2011年4月
12 风险投资、二板市场及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何光辉; 杨咸月 财经研究 1999年5月
13 融资约束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基于系统GMM方法的国企与民企差异检验 何光辉; 杨咸月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2年5月
14 小额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新趋势 杨咸月; 何光辉 国际金融研究 2007年12月
15 存款保险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理论基础 何光辉; 杨咸月 当代经济科学 2003年2月
16 城市群与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整合 杨咸月; 何光辉 上海经济研究 2005年1月
17 上海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研究 杨咸月; 何光辉 财经研究 2002年8月
18 上海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及其缩短思路 杨咸月 上海经济研究 2006年3月
19 从花旗集团拆分反思“金融超市”模式 何光辉; 杨咸月 财经科学 2009年6月
20 金融自由化、金融抑制与信贷配给 杨咸月; 何光辉 上海经济研究 2000年11月
21 避税港离岸金融中心经济亟待转型 何光辉; 杨咸月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3年12月
22 金融自由化理论体系的挑战与金融深化理论的微观重构 何光辉; 杨咸月 上海经济研究 2000年4月
23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股价反应——与投资者市场行为理性的对照检验 何光辉; 杨咸月 财贸研究 2007年2月
24 银行保险与我国分业体制下的银保合作 何光辉; 杨咸月 上海经济研究 2001年7月
25 新国际贸易与经济地理理论及其发展——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理论贡献 何光辉; 庄雪峰; 杨咸月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9年2月
26 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研究 杨咸月 上海经济研究 2001年3月
27 贸易及经济地理中的规模经济、差异产品与运输成本——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的学术贡献 杨咸月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9年2月
28 从印度危机反思的高利率盈利模式 何光辉; 杨咸月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年9月
29 从美元指数变动反思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何光辉; 杨咸月; 孙倩 国际金融研究 2010年3月
30 中国企业境外离岸化发展理性分析 何光辉; 杨咸月 世界经济研究 2003年9月
31 入世以来中国证券市场动态国际一体化研究 何光辉; 杨咸月; 陈诗一 经济研究 2012年10月
32 德国非官方自愿存款保险制度的成功模式 何光辉; 杨咸月 金融论坛 2002年10月
33 即将变革的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制度 何光辉; 杨咸月 国际金融研究 2001年12月
34 我国保险创新实践及其未来发展潜力 杨咸月; 何光辉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2002年1月
35 美国次贷危机的反思:最新国际文献综述 杨咸月 当代经济管理 2011年5月
36 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国有企业运作效率 杨咸月; 何光辉 金融研究 1998年5月
37 利率平价理论的发展及其政策涵义分析 何光辉; 杨咸月 上海经济研究 1999年12月
38 现行金融风险测度方法的局限及其突破 何光辉; 杨咸月 上海金融 2004年5月
39 金砖新兴股票市场国际定位及其溢出效应检验 何光辉; 杨咸月 财经研究 2010年4月
40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费尔普斯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何光辉; 杨咸月 经济评论 2007年1月
41 上市公司隐性MBO的四大类型 何光辉; 杨咸月 当代经济科学 2004年6月
42 金融支付结算系统四大领域问题的理论前沿 何光辉; 杨咸月 财经科学 2006年12月
43 股票期权制度值得重新审视 何光辉; 杨咸月 财经科学 2002年6月
44 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中的五大误区 杨咸月 财经研究 2002年1月
45 实证宏观经济学的重塑与发展——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重大贡献 何光辉; 吴建航; 杨咸月 统计研究 2012年3月
46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问题与出路 杨咸月 世界经济研究 2007年2月
47 储蓄、消费与经济增长——统计实证及意义阐释 孙鹤; 杨咸月 统计研究 1999年7月
48 国外管理层收购的八大理论及其经验证据 何光辉; 杨咸月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6月
49 小额金融机构监管须谨防与服务低收入群体冲突 何光辉; 杨咸月 财经研究 2011年1月
50 2009年诺奖得主对经济治理的理论贡献 杨咸月 管理评论 2010年9月
51 风险投资及其有效运作机制的形成 何光辉; 杨咸月 上海经济研究 1999年1月
52 产品的生命周期与营销、产品开发策略 何光辉; 杨咸月 航天工业管理 1997年7月
53 消费者金融市场支付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 何光辉; 杨咸月 上海金融 2007年2月
54 第二次杠杆收购浪潮中的管理层收购及其经营效率 何光辉; 杨咸月 南京社会科学 2008年11月
55 管理层收购在日本的兴起及其发展趋势 何光辉; 杨咸月 亚太经济 2004年5月
56 MBO的金融与实体绩效研究综述 何光辉; 杨咸月 经济前沿 2009年6月
57 我国保险创新实践及其未来发展潜力 何光辉; 杨咸月 上海金融 2001年8月
58 国有股份减让中内部人与外部人收购的差异性检验 何光辉; 杨咸月 当代经济科学 2009年1月
59 曲线MBO与苏南产权制度变革的审视 何光辉; 杨咸月 江海学刊 2004年5月
60 资产重组与ST公司 杨咸月; 何光辉 中国工业经济 1998年10月
61 中国住房消费信用发展迟缓的理论思索 杨咸月; 何光辉 中国房地产金融 1999年8月
62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亟待转变思路 杨咸月; 欧阳令南 上海综合经济 2002年11月
63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理论贡献 何光辉; 杨咸月 世界经济研究 2001年1月
64 时间序列趋势分析方法的选择及矫正 杨咸月; 何光辉 上海统计 1997年11月
65 日本的GMP系统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杨咸月; 何光辉; 常峰; 朱圣和 中国药业 1996年1月
66 试论研究与开发中的全面质量管理 何光辉; 杨咸月 航天工业管理 1998年10月
67 欧盟最新药事法规系统对我国的启示 胡天佑; 杨咸月 中国药事 1996年5月
68 国有银行民营化、效率与金融稳定 杨咸月; 何光辉 改革 2005年10月
69 启动住房消费信用的理论基础及其战略选择 杨咸月; 何光辉 上海经济研究 1999年7月
70 网络时代零售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何光辉; 杨咸月 财经科学 2001年4月
71 我国分业经营体制下银证合作的空间分析 何光辉; 杨咸月 新金融 2001年7月
72 试论医药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对我国医药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杨咸月; 何光辉 中国药业 1996年4月
73 香港的银行监管制度和模式 欧阳令南; 杨咸月 上海综合经济 2001年6月
74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践与前瞻 杨咸月 上海经济研究 1998年9月
75 欧盟最新药品销售管理法律体系对我国药品管理的启迪 胡天佑; 杨咸月 中国药业 1995年7月
76 国有股减持的重新审视 杨咸月; 欧阳令南 上海金融 2002年12月
77 借鉴日本先进经验 推进我国药业GMP系统建设 杨咸月; 胡天佑; 何光辉; 张晓惠 中国药业 1995年5月
78 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国有企业运作效率 杨咸月; 何光辉 浙江金融 1998年5月
79 股份合作企业中有关集体股的问题分析 何光辉; 杨咸月 农村经济 1996年5月
80 全面质量管理:我国医药企业开发与研究发展的选择 杨咸月 中国药业 1996年12月
81 新的欧盟药品销售授权管理法律系统 杨咸月; 何光辉; 胡天佑 国际贸易 1995年8月
82 期权交易:医药销售市场的选择 杨咸月; 何光辉 中国药业 1995年8月
83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践与前瞻 何光辉; 杨咸月 浙江金融 1998年11月
84 网络时代的零售经纪业发展趋势分析 何光辉; 杨咸月 上海综合经济 2001年5月
85 利用保理业务 让药业走出国门 何光辉; 杨咸月 中国药业 1995年3月
86 当前上海经济运行形势分析与展望 杨咸月; 高伟 上海综合经济 2001年12月
87 积极拓展发展中国家医药市场——中国医药业战略选择 杨咸月; 何光辉 国际贸易 1996年7月
88 医药企业集团建设浅议 陈锦新; 杨咸月 企业管理 1997年4月
89 并购:世界医药产业发展的新焦点 杨咸月; 何光辉 中国药业 1997年5月
级别: 博士生
状态: 未签到 - [941天/941次]
UID: 72630
精华: 0
发帖: 814
威望: 20 点
积分转换
愚愚币: 1408 YYB
在线充值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1208(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7-19
最后登录: 2022-09-04
1楼  发表于: 2013-12-16 17:43
值得**************,为了名利?
级别: 硕士生
状态: 未签到 - [122天/122次]
UID: 121509
精华: 0
发帖: 116
威望: 0 点
积分转换
愚愚币: 3242 YYB
在线充值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206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9-19
最后登录: 2017-07-17
2楼  发表于: 2013-12-17 07:22
很多教育都这样,,
级别: 硕士生
状态: 未签到 - [65天/65次]
UID: 121479
精华: 0
发帖: 186
威望: 14 点
积分转换
愚愚币: 2 YYB
在线充值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79(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9-16
最后登录: 2014-03-13
3楼  发表于: 2013-12-17 09:28
谈保健品问题
级别: 硕士生
状态: 未签到 - [731天/731次]
UID: 108658
精华: 0
发帖: 1377
威望: 5 点
积分转换
愚愚币: 0 YYB
在线充值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909(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20
最后登录: 2018-05-16
4楼  发表于: 2013-12-17 09:57
烂透了
级别: 硕士生
状态: 未签到 - [344天/344次]
UID: 55126
精华: 0
发帖: 145
威望: 21 点
积分转换
愚愚币: 123 YYB
在线充值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253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1-09
最后登录: 2017-02-05
5楼  发表于: 2014-01-04 11:22
挂名是中国普遍现象,发高水平文章要挂领导,单位领导,家庭领导,都是惹不起滴,不挂会影响同事和睦、家庭和睦,就这样整个社会被“和谐”了,你不让它“和谐”,它就不让你“和谐”,只能随流。有的领导每年文章几十篇,内容五花八门,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难道领导有三个头——多才,六个臂——行政、科研全不误?吾觉得打假人士还是多从领导入手来曝光问题,这样影响大,威慑力强。
[ 此帖被逍遥@悠悠在2014-01-04 11:36重新编辑 ]
级别: 硕士生
状态: 未签到 - [344天/344次]
UID: 55126
精华: 0
发帖: 145
威望: 21 点
积分转换
愚愚币: 123 YYB
在线充值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253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1-09
最后登录: 2017-02-05
6楼  发表于: 2014-01-04 11:27
同事来找你挂个名,很头疼,不好不答应,这社会谁也不好惹,夹着尾巴做科研,再有能耐,领导一双小鞋就让你蹦达不了了,即使不给你穿小鞋,不提你也受不了,单位的学术委员会里面各级领导占了相当比重,而且是里面的长或者是主席,是实权人物,说话有分量,这就是科教人治社会的现形记。这种现象既在学术之内,又在学术之外,体制之内,根除主要还得靠改革不合理的体制。
[ 此帖被逍遥@悠悠在2014-01-04 11:45重新编辑 ]
分享:

愚愚学园属于纯学术、非经营性专业网站,无任何商业性质,大家出于学习和科研目的进行交流讨论。

如有涉侵犯著作权人的版权等信息,请及时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