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愚学园
www.SciFans.net温馨提示:话语体系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内容之一。相比于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是检验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最终效果标准,与前两者密不可分,同时也有自身特点。笔者认为,现阶段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充分认识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差异。一般来说,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所探寻的规律是纯粹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不同于物的根本特质在于人有自由意志,人的规律不像自然规律那样纯粹客观。所以,对待哲学社会科学不能像对待自然科学那样,完全采用数量化的管理和评价方法,而是要允许与哲学社会科学本身性质相适应的某种模糊性。换句话说,不能用理工科思维来看待哲学社会科学,不能用自然逻辑来衡量自由逻辑。自然科学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哲学社会科学规律往往是有时间性和地域性的。
西方发达国家的自然科学,我们可以采用和吸收,一般不会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则不然,虽然也有基于人类共性的诉求和规律,但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简单,可以直接为我所用。值得反思的是,对于具有绝对可普遍化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发达国家往往会进行核心技术的保密和封锁;而对于只具有相对可普遍化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发达国家则进行大力推广,最典型的就是所谓价值观输出。从规律的产生来说,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也是不同的。自然规律是被发现的,而不是被创制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律既有发现,又有创制。我们不能创造自然规律,只能遵循自然规律,但我们可以创造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改变不合适的,制订更进步的。
二是充分有效地利用三种资源。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升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有三种资源可以使用: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反馈到学术界,就是通常所说的中、西、马,或者叫古今中外。从学术界研究力量来看,三种学术资源都有很多人在研究和挖掘,但从话语体系来说,各自有其言说路径依赖。现在三个领域的研究者埋头于纵向深挖,相对缺乏横向联系和贯通。我们知道,不论研究和使用哪种资源,立足点都是当代中国现实问题。如果不走出各自言说路径依赖,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和解答就非常容易陷入削足适履的境地,以理论裁剪现实,既解释不了现实,也毁掉了理论。面对相同的现实题材,三种学术资源的研究者打破成规,从现实出发,反思各自理论的长处和局限,一定能找到合适的会通和结合点。反过来说,只有会通于现实,服务于现实,才能走出各自言说路径依赖,构建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形成真正有生命力的中国话语体系。这就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敢于直面现实问题的勇气、****************容并包的学术胸怀、宽广的学术视野和不拘名利的学术抱负。
三是注意区分学术话语和政治话语。学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不唯当代中国所特有,而是伴随政治社会始终。学术和政治既可以相辅相成,也可以相互对立。具体是何种关系,取决于二者所服务的对象和目的是否相容。在当今中国,不管是学术还是政治,都应以人民为中心,所以二者在根本上是相辅相成的。但在具体表现中,二者之间又是有张力,不是完全步调一致的。这种张力来源于理论与行动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固有属性。学术围绕理论进行,政治围绕行动展开,二者紧密相连而又各有其活动空间。一方面,既不能借学术扰乱政治,也不能借政治压制学术;另一方面,学术应促进政治,政治应引导学术,共同推动社会和国家进步。在话语体系建设中,坚守前一方面是底线,妥善处理好后一方面则具有更加积极的推动意义。
学术不同于政治,学术话语自然也就不同于政治话语。多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学术与政治的区分有比较自觉的意识,而对于学术话语和政治话语的区分则显得不那么自觉。简单来说,政治的产出是决策和政策,学术的产出是思想和对策。政治话语直接指向行动,学术话语则指向行动之前的思量。学者有责任去宣传和阐释政治的方针与政策,但不能去重复政治话语,不然就失去了学者本身存在的价值。政治话语不需要学者来重复,而是需要学者做深度解读。学者用学术话语来表达政治话语所内含的思想,才是真正走在学术与政治相辅相成的道路上。得其意,忘其形,方为最高境界。与此同时,政治话语需要借助学术话语来丰富和完善,相比于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具有更大的伸缩空间和灵活性以及试错余地。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融通,才能有效推进话语体系建设。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道德与文明》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