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宗师——钱穆
钱穆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国学宗师,也是一名杰出的教育家。先生祖籍江苏无锡,生于1895年,于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高校担任教职。先生于1949年只身来到香港,创办新亚书院,筚路蓝缕,呕心沥血,开创一片天地,传继文化薪火。1967年后,先生定居台北,著书讲学,传道授业,直至1990年驾鹤仙逝,享年95岁。
作为教育家的钱穆先生,不仅有着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更有着广泛而长期的教育实践。先生虽然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辩才无碍,著述等身,但是,他讲授大学课程则能举重若轻,讲授小学课程则必严阵以待,无论大学小学,从不掉以轻心,不敢懈怠轻慢。
比如,先生在担任后宅初级小学教职时,讲授的是小学四年级的作文课程。年少懵懂儿童,读书识字均有所限,对于提笔写作多有畏难情绪,此必然之事。先生经过反复思考与准备,在首次作文课上,即鼓励孩子们,道:“出口为言,下笔为文。作文只如说话,口中如何说,笔下即如何写,即为作文。”一天下午,第一节课即作文课,题目是《今天的午饭》,规定时间一到,收上作文,先生选择其中较佳者一篇,抄写在黑板上,大致意思是:“今天午饭,吃红烧肉,味道很好,可惜咸了些。”接着,先生讲评道:说话可以平实,作文须有曲折,此文末尾一句,妙在曲折有致,所以评为佳作。于是,学生恍然大悟,“妙在曲折”一语,便牢牢记于心中。
先生常常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深入生活,相互启发,以期共同进步。尤其提倡学生们写眼中景,述亲历事,抒心中情。即便到了晚年,先生对此一时期的成功的教学实践,尚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其在《师友杂忆》中慨然写道:
又一日,命诸生各带石板石笔铅笔及毛边稿纸出校门,至郊外一古墓,苍松近百棵。命诸生各自择坐一树下,静观四围形势景色,各自写下。再围坐,命诸生各有陈述。何处有人忽略了,何处有人遗忘了,何处有人轻重倒置,何处有人先后失次,即据实景互作讨论。
余又告诸生,今有一景,诸生多未注意。诸生闻头上风声否。因命诸生试各静听,与平日所闻风声有何不同。诸生遂各静听有顷。余又告诸生,此风因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又多隙,风过其间,其声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试再下笔,能写其仿佛否。诸生各用苦思写出,又经讨论,余为定其高下得失。经半日,夕阳已下,乃扬长而归。如是,诸生乃以作文课为一大乐事。竟问:今日是否又要作文。
一日,遇雨。余告诸生,今日当作文。但天雨,未能出门。令诸生排坐楼上廊下看雨。问:今日是何种雨。诸生竞答:黄梅雨。问:黄梅雨与其他雨有何不同。诸生各以所知对。令互相讨论,又为评其是非得失。遂命下笔,再互作观摩。如是又半日……
就是这样,先生经过半年的作文教学实践,到孩子们四年级结业时,一般的能写短文两百字以上,程度好一些的能写作七八百字,且能够“文从字顺,条理明畅”。对比,先生也颇为自负地说:“作文课亦令生活化,令诸生皆不啻如自其口出。此为余半年中所得一大语文教学经验”。信哉斯言。事实上,凡是有思想、有智慧、有创意、不甘平庸的老师,均能够从教学实践中反思得失、总结提升、推陈出新,是特别**************教育实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