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院长
UID: 81347
精华: 0
发帖: 3397
威望: 1 点
积分转换
愚愚币: 11388 YYB
在线充值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40(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2-08
最后登录: 2021-07-16
楼主  发表于: 2018-08-21 11:32

 黄大昉《也说说BT那些事》

也说说BT那些事   作者:黄大昉
  来源:基因农业网   Bt是苏云金芽胞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 ) 的简称,它是一种能在
土壤中存活、具有杀虫作用的有益细菌。近年来对于Bt有诸多热议,也有不少误
传,本文将从科学的角度说说Bt的前世今生,以及有关它的一些知识和趣事。   1、Bt的发现和应用   Bt首次发现是在1901年,一位叫石渡繁胤的日本学者从患猝倒病的家蚕中分
离出一种细菌,用这种细菌再去感染健康家蚕能使其致死。9年以后,柏林纳
(Berliner)在德国苏云金省染病的地中海粉螟中也分离出类似的病原细菌,后
人将其正式命名为苏云金芽胞杆菌(基因农业网注:有评论指出,所谓德国苏云
金省,即是图林根州(Freistaat Thüringen)。苏云金这个译名大概是译名规
范以前产生的,bt菌延用苏云金芽孢杆菌没问题,但是提到bt菌分离自 Thü
ringen这个地方,最好还是按照规范称图林根,而且德国叫州不叫省。)。从此
以后,世界各地的学者从昆虫病体、土壤、粉尘等基物中都分离到许多形态特征
相同的Bt菌株。   随着Bt生物学特性研究的深入,到了1938年,法国首先尝试通过细菌发酵的
手段生产这种对害虫高效却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无害的细菌,开创了“以菌治虫”
的先河。我国科学家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引进和自主分离Bt菌株,研究创新发酵
工艺,并开展Bt制剂防治蔬菜、林业、水稻、玉米、棉花等害虫的试验示范。直
到现在,Bt依然是我国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活体微生物农药,也是许多绿色和
有机食品生产中离不开的生物杀虫剂。   2、Bt能杀虫却对人安全的奥秘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Bt杀虫的机理也逐步揭
开。Bt生长后期形成芽孢时还会产生一种直径为几微米的“伴胞晶体”,其主要
成分是cry和cyt基因编*****的杀虫晶体蛋白( insecticidal crystal proteins,
简称ICPs)。在微生物中这种现象十分独特。不同Bt菌株基因种类有别,晶体结
构各异,杀虫范围也有不同。例如,cry1、cry2类基因能生成菱形蛋白晶体,它
对许多食叶和钻蛀性的鳞翅目害虫有效,而cry3类基因则产生立方形蛋白晶体,
只能杀死某些属于鞘翅目的甲虫。此外,不少Bt菌株在营养生长期还能分泌一种
由vip基因编*****的蛋白,不同vip蛋白之间杀虫范围和毒力也存在一定差异。据统
计,2013年全世界分离克隆并经国际命名的cry基因总数已达775个,vip基因总
数达117个,可见Bt有着多么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科学家对Bt晶体蛋白的杀虫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害虫吃了Bt菌体之
后,其中的晶体蛋白会被虫体肠道中的蛋白酶迅速分解和激活,成为有活性的蛋
白毒素,继而特异性地与肠道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造成“肠穿孔”,使害虫
2-3天内迅速死亡。非常有意义的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消化道内没
有Bt蛋白毒素的受体,所以,即便人吃了Bt蛋白也不会中毒,这便是Bt能有效杀
虫却对人十分安全的科学道理。此外,一般食物加工过程中温度往往高达
95~100℃,高温下Bt蛋白很容易变性失效,人们即便吃了含有Bt蛋白的食物,它
也不具备原来的杀虫功能了。   3、转基因技术让Bt再显身手   Bt具有突出的优点,但也有两大不足。第一、杀虫蛋白往往只针对特定害虫,
杀虫范围比较窄。第二、杀虫蛋白在高温雨水、阳光照射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容易
分解失效,杀虫作用不够稳定持久。于是科学家便借助于质粒结合转移、DNA重
组、定点诱变、蛋白修饰等生物工程手段对天然Bt菌株进行遗传改良。例如,通
过某些Cry1基因和Cry3基因的整合,能创建一种既能杀死鳞翅目害虫又能杀死鞘
翅目害虫、毒力增强的新型Bt工程菌。国外近年来先后有Condor、Raven、Foil、
MVP、M-Trak等20多种Bt工程菌产品获准登记生产应用。更大的技术突破是在
1986年,美国科学家首先将Bt的Cry1Ac基因直接导入棉花,培育出整个生长期能
持续产生杀虫蛋白,可有效控制棉铃虫危害的转基因抗虫棉。1996年,抗虫转基
因作物开始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掀起了一场新的农业技术革命。据国际农业生物
技术服务组织(ISAAA)统计,2013年全球包括玉米、棉花、茄子、杨树等多种Bt
抗虫转基因植物总种植面积已达到了7000万公顷(折合10.5亿亩)。Bt抗虫作物
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关阔的市场前景已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其发展趋势已不可
逆转。   4、Bt转基因食品可以放心食用   前已提到,Bt的发现已超过百年,作为生物农药广泛应用也超过70年,其安
全高效特性已为各国长期和大规模生产应用实践所证实。尽管如此,自从Bt研究
进入核酸与蛋白分子水平,特别是抗虫转基因作物问世以后,各国科学家仍对转
基因生物安全性,特别是杀虫蛋白的安全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评价。例
如,我国自主培育的Bt汕优63转基因水稻在2009年获得安全证书之前就曾按照国
际标准进行了严格的食用和环境安全性评价。食用安全评价内容包括:1、营养
学:主要营养成分、微量营养成分分析以及抗营养因子等,以确定其营养成分有
无改变。2、毒理学:急性毒性试验、大鼠90天喂养试验、遗传毒性试验、三代
繁殖试验、慢性毒性试验,以观察其对实验动物及后代有无不良影响。3、致敏
性:与已知致敏原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稳定性
试验,以判断其有无致敏作用。整个试验多次重复,时间长达11年,最后得到了
与国际科学界完全一致的科学结论,即Bt抗虫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同样安全。例
如,国内在小鼠毒性试验中采用了5g/kg体重的cry1A蛋白饲喂剂量设计,这一剂
量较稻米中Bt蛋白实际含量2.5mg/kg 提高了2000倍,结果未见动物生长发育受
到任何影响 (供试蛋白相当于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吃120吨抗虫大米,当然
实际不可能做到,但剂量之大可见一斑 )。由此判定,即使人终生能够超量食用
抗虫大米也可确保安全,对后代也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还应指出一个基本的事实:10多年来全世界每年上亿公顷的土地种植Bt抗虫
转基因作物,数亿人群都在食用Bt抗虫作物加工的食品,至今并未发现真正有科
学证据的安全问题。   另据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发布的公告,确定对转基因作物中的Bt蛋白不
设残留量允许指标,即在食品、饲料、饮用水和各种饮料中均无需测定Bt蛋白的
含量。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过去已将转Bt基因作物视为与非转基因作
物实质等同。所以,在美国实际上将含有Bt蛋白的食品看作普通的营养食品,对
成人、婴儿、儿童均无任何不良作用,消费者尽可放心食用。   5、我国Bt研发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近年我国科学家运用高通量基因组测序等先进技术,在新型Bt基因资源发掘
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国际Bt基因命名委员会公布的统计资料,全世界近5
年新发现了322个cry基因、60个vip基因,其中165个cry基因和37个vip基因均来
自中国,占新基因总数的一半以上。例如,对鳞翅目害虫高效的cry1Ah1、
cry1Ie1、cry2Ah1、cry9Ee1,对鞘翅目害虫高效的cry8Ea1、cry8Ga1、cry8Ha1、
cry8Ia1等基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应用价值高,已相继投入抗虫转基因植物或
工程菌的研究开发,显示了我国Bt研究自主创新的快速进步和Bt生物产业的发展
潜力。   拥有Bt杀虫基因、转化技术和受体良种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虫棉的研发是我
国发展转基因育种技术,打破跨国公司垄断,抢占国际生物技术制高点的成功事
例。抗虫棉的成效不仅体现在有效控制了棉铃虫的猖獗危害,挽救了岌岌可危的
棉花产业,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成功打造了一个比较完整的、
包括基因发掘、遗传转化、安全评价、品种选育、产业开发,直至生产推广应用
的转基因育种研发体系。正是依靠这个体系,国产抗虫棉仅用了短短6年就实现
了国内市场占有率的逆转,并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在此基础
上,Bt抗虫水稻和Bt抗虫玉米的研究开发也是我国生物育种领域具有显著优势或
特色的创新性成果,一旦实现产业化,将对保障我国农业增产和粮食安全做出巨
大贡献。 (XYS20161005)(SciFans.Net)
分享:

愚愚学园属于纯学术、非经营性专业网站,无任何商业性质,大家出于学习和科研目的进行交流讨论。

如有涉侵犯著作权人的版权等信息,请及时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