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愚学园
www.SciFans.net温馨提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
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核心内容是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在任何社会,人民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主体。但是,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中,人民的主体地位大相径庭。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大量财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以工人阶级为主的广大劳动人民实际上处于被剥削地位。这种资本雇佣和剥削劳动的关系,在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美化和掩盖下,长期披着 物的自然属性的外衣。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得以确立。广大劳动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共同分享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收益权,彻底改变了被剥削的地位,劳动人民成为了社会的主人。
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
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主义强调,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是由众多从事具体实践活动的、有着现实利益诉求的个体组成的整体。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指出,政治经济学中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的现实利益,人民主体才具有现实意义。人民通过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发展自己的物质生产和交往。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推动了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的历史发展,体现出人民的价值主体、权利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历史地位。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社会发展的目标。
改革开放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工业化起飞时期起到了历史性推动作用,但存在诸多弊端。经济运行过程采取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政府大包大揽,权力过度集中。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得不到足够重视,不利于社会主义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劳动创造、创新动力不足。由于脱离生产力水平,盲目追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纯正,搞一大二公,相对忽视了个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利益诉求,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不同程度地导致人民的利益受损,这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留下的历史教训。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在实践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第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第二,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充分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的主体作用。第三,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稳步提高了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自我完善。这样做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义,充分尊重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保障和发展差别化的个人利益。在经济社会实践中,它的目的是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调动劳动人民的积极性,激发社会各阶层的创新潜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例如,农村集体经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作为基础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以及在公有制基础性作用的推动下,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才能为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作出应有的贡献。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当牢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学说。唯有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才能永葆生命力,才能拓展发展空间,才能开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