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愚学园
www.SciFans.net温馨提示:作者: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沈壮海
推进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我们需要进一步打开眼界,融通中与外,贯联并统筹建设中国学术的言道器。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无论是对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的回顾与分析,还是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都明确讲到了学术话语体系问题。形成具有自己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学术话语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具备自己的特色、风格与气派的重要标志。
当今阶段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之所以特别需要**************话语体系的建设,是因为有重要的现实背景与动因。简而言之,就是要尽力消除中国学术与世界、与国人、与我们自己的建设实践之间程度不同却客观存在的隔膜。面对世界,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声音还比较小,既存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也有我们的讲述不能满足世界认识中国渴求的现象。面对国人,我们的许多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还止步于象牙塔内的小众化,尚需要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风格与形式走进大众,满足人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渴求。****************顾人我、融通中外,是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应有的视野。
学术话语体系的建设,还要有效化解中国学术与中国实践之间的隔膜,努力满足中国实践对创新理论的渴求。当代中国的建设实践,没有任何母版和模板,也不是任何成例的再版翻版,它需要以广博的胸怀吸纳各种有益的营养,更需要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引领新实践、解释新实践的理论。这种理论的生成和成长,需要有发达的根系深植在中国实践的深厚土壤之中。然而,当下的学术研究中,却存在一些把理论与实践拉得越来越远的时弊,如满足于仅仅从文本中讨生活、迷恋于向西方鹦鹉学舌。简单从文本中讨生活的研究,自然与实践隔着一层,无法真正说出个道道来,无法透彻解释实践、有效引领实践。学舌之语,自然无法真切地向他者说明自我,且别人一听就懂,但一听而过,无人会花工夫细心研读、广为传播。基于这些范式而形成的话语,既于中国实践无用,也不可能在传播中国故事中让人愿听、耐人寻味。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话语体系的困境,折射的是学术体系的困境。建设学术话语体系,需要**************如何言说的问题,更要**************言说什么的问题,需要以思想与道的建设为根本,构建能把中国故事背后的道理说透,既中用又耐听的学术体系。
推进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也要积极构建以我为主、开放包容的学术交流、发表、评价的平台与机制。时至今日,有关重要的国际学术组织、学术期刊、学术评价数据库等,体现的仍然是西方世界的主导性。这些学术组织、期刊、数据库等构成的学术交流、发表与评价机制,实即西方学术话语权极其有力的制度支撑。据统计,SSCI收录的3216种期刊中,美国1364种,占42.41%;英国979种,占30.44%;中国大陆11种,仅占0.34%;语种为英语的期刊2883种,占89.65%;没有一种以汉语为办刊语种的期刊。这种状况,影响着中国学术发声的空间,更影响着中国学术发声的方式,换言之,会潜移默化地改造中国学术的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看似学术内容的呈现、言说、传播问题,实际上它也有力地确立了相应学术研究的主旨、意趣、路径、分析框架,重塑着研究者的学术思维,影响着学术研究的方向与****。建设具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学术话语体系,既要提升我们的学术质量、夯实我们的学术体系,也要搭建传播我们思想文化的宽阔平台。
概言之,推进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我们需要进一步打开眼界,融通中与外,贯联并统筹建设中国学术的言道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