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院长
UID: 81347
精华: 0
发帖: 3397
威望: 1 点
积分转换
愚愚币: 11388 YYB
在线充值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40(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2-08
最后登录: 2021-07-16
楼主  发表于: 2018-08-21 11:25

 上海专家如何看韩春雨风波?裴钢院士:不要捧杀和棒杀

【方舟子:对造假者不该棒杀吗?要给造假者“多点宽松的科研环境”吗?连造
假都不敢、不能揭露,还怎么“自我纠错”?】   上海专家如何看韩春雨风波?裴钢院士:不要捧杀和棒杀   东方网 2016-08-02   韩春雨再一次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这位河北科技大学的副教授,原本
籍籍无名,今年5月2日,他的一篇论文《NgAgo DNA单链引导的基因编辑工具》
发表在著名学术刊物《自然·生物技术》上,引发了科学界的**************。   韩春雨,从一个名字到一个事件   恐怕韩春雨自己也没有想到,这篇学术论文的影响后来超出了科学界。他使
用的基因编辑手段被一些科学家认为是“颠覆性的第四代基因编辑技术”,甚至
被誉为“诺贝尔奖级”成果。在“谁是韩春雨?”的追问声中,很多人对于他在
相对简陋的环境中做出了这样的工作感叹不已。韩春雨一时成了“励志”典型。   不过此后不久,就有人提出韩春雨的基因组编辑结果无法重复,其中最响亮
的质疑声音来自方舟子。他直截了当地提了几个问题:第一,有没有人或实验室
重复出了韩春雨论文中的实验结果?第二,韩春雨说做这个“需要高超的实验技
巧”,究竟在哪个步骤需要什么样的高超实验技巧? 方舟子的出现,使得这一
备受争议的事件继续发酵。   北京时间7月29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基因学家Gaetan Burgio公开表示:
“《自然·生物技术》应该要求韩春雨向公众公开他所有的原始数据和实验条件,
这是学术期刊的义务。”这位科学家此前曾宣布可以重复该结果,在这一次声明
中,他也对此做了解释:“我们的第一次PCR结果非常令人激动,它显示在凝胶
上有多条额外条带。我最初以为这是基因组编辑的产物。”“像很多人一样,多
次尝试后,我仍旧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证明NgAgo能进行基因组编辑。”这篇发表
在推特上的长文使得韩春雨事件再次升级。   而处在舆论漩涡中的当事人韩春雨则对实验的可重复性充满信心,他在7月
31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电话采访的时候表示,目前来说,实验的操作确实不那么
容易,未来让实验实现起来更容易也是他努力的方向之一。   科学有着自我纠错的能力   今日上午11点,《自然·生物技术》发言人就韩春雨事件发表声明:“《自
然·生物技术》对于人们提出的任何关于论文的疑虑都会认真对待,并加以慎重
考虑。已有若干研究者联系本刊,表示无法重复这项研究。本刊将按照既定流程
来调查此事。作为在自然科研旗下期刊发表论文的条件之一,作者须将材料、数
据、代*****和相关的实验流程及时向读者提供,不可加以不当限制。”   事情还在推进中,业内的科学家们怎么看待呢?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
裴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类似的争议,在科学史上并不鲜见,现阶段任何过度的
臆测和揣测都是没有意义的。科学的东西还是要靠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需要时间
来检验。对展露头角的新生事物,任何捧杀和棒杀,对于科学研究和研究人员特
别是年轻人来说都是不利的。此外,政治和社会的过度干预,也会影响科学的正
常发展。与一般的信仰不同,科学有着自我纠错的能力,它会在一次次实践过程
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长期从事基因编辑研究的斯丹****生物技术公司首席科学家肖磊告诉记者,一
项科学实验有着许多细节,需要时间去重复。即使所有的科学家包括韩春雨本人,
都无法重复这一实验,也还有两种情形,一是有意造假,二是无意错误。因为科
学实验也有失误的时候。现在的争议双方证据都不够充分,准确的结论只能在按
学术界既定流程开展调查后才能得出。目前下结论为时尚早。   一位不愿意接受采访的科学家,只说了一句话,给年轻人多点宽松的科研环
境。   让时间静静流淌,让我们拭目以待。 (XYS20160808)(SciFans.Net)
分享:

愚愚学园属于纯学术、非经营性专业网站,无任何商业性质,大家出于学习和科研目的进行交流讨论。

如有涉侵犯著作权人的版权等信息,请及时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