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基因组项目的完成,后基因组时代下生物医学科学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如何从分子水平到行为水平来描绘人类“内表型”的多样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早期识别和诊断神经精神疾病的指标。“内表型”是和遗传相关的生物学标记,同时也和精神疾病的临床症状相互关联,它把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的微观水平(如分子遗传学)和宏观水平(如临床症状)联系起来。内表型的发现对识别精神疾病的易感基因非常关键。因此,内表型对于理解精神疾病的神经机制、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神经科学、神经心理学和成像遗传学(一种在人体上描绘神经结构和神经活动,以了解基因型功能的方法)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内表型在应用基因风险变异来探索调节神经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内表型不仅缩小了DNA序列和病理行为之间的距离,而且促进了研究者观念的转变。
为此,《科学通报》英文版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将在2011年第56卷第32期论坛栏目组织“神经精神疾患研究的内表型方法”专题讨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陈楚侨研究员、傅小兰研究员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Irving I. Gottean教授共同担任本专题的特邀编辑。这一专题将会就国外最新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我们可能在这一研究领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讨论。本专题全部稿件已在线提前出版,请访问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1001-6538.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