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fans.net讯(通讯员 彭福祥)7月4日,我院的唐安丽教授、何建桂主任在电生理团队及麻醉科、超声科的配合下,成功独立完成了一台大心耳的经皮左心耳封堵术。这是最近我院开展的第4台ACP (AMPLATZER™ Cardiac Plug)左心耳封堵手术,也是首台针对疑难巨大左心耳进行的封堵术。
患者为58岁老年女性,患有持续性房颤7年,2年前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术后复发,在规范服用华法林下3个月前食道超声显示左心耳血栓形成,加强华法林抗凝达标3个月,复查左心耳血流滞缓,考虑患者具有高栓塞风险,为了预防再次发生左心耳血栓,引起脑卒中事件,予行左心耳封堵术。
术前心脏超声显示左右心房明显增大,左心房46mm,食道超声显示左心耳无血栓,左心耳口部直径32mm,颈部直径27mm,为一巨大鸡翅型左心耳,操作难度较常规要大很多。唐安丽教授、何建桂教授以及电生理团队其他教授与超声科刘东红教授进行讨论后选择了ACP(AMPLATZER™ Cardiac Plug)封堵器30mm型号,最终顺利的完成了手术。
图1 巨大鸡翅型左心耳
图2 何建桂与冯冲教授手术操作中
图3 ACP成功放入
图4 电生理团队合影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也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自然人群发病率0.5%-1.3%,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增高,我国有超过800-1000万房颤患者。房颤的最主要危害是引起脑动脉栓塞事件,因此,房颤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预防脑卒中。
研究显示,90%以上的非瓣膜病房颤脑卒中的血栓源于左心耳。目前抗凝治疗仍然是防治房颤血栓栓塞事件的主要方法,国内应用的抗凝药物主要是华法林,由于其安全范围窄,需要反复检测凝血指标,且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高,患者依从性差,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国内仅不到10%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接受规范的华法林抗凝治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价格较高,疗法不劣于华法林,不需检测凝血指标,但出血并发症仍不能避免。非瓣膜病房颤并发脑卒中的主要原因是左心耳内血栓形成和脱落,通过经皮介入封堵左心耳达到减少或预防脑卒中是近年研究热点,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疗效也获得众多临床研究的肯定。
随机对照研究表明,房颤患者接受左心耳封堵预防卒中的总体有效性与华法林相当,但左心耳封堵能够减少60%致死/致残性卒中事件,能够降低50%的死亡率。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适应证为CHA2-DS2-VASc评分≧2的非瓣膜房颤患者,同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①不适合长期口服抗凝药;②服用华法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的基础上仍发生卒中或栓塞事件;③HAS-BLED评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