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TCM)、天然药(NM)、保健品(HP)、膳食补充剂(DS)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TCM是指在我国中医等传统民族医药学理论指导下生产和使用的各种草药和非草药类的中药材、饮片和复方中成药,NM是指应用现代医药理论和技术制备的天然药用物质及其制剂。DILI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ADR)之一,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ALF)甚至死亡。 迄今仍缺乏简便、客观、特异的诊断指标和特效治疗手段。为此,编辑采访了上海仁济医院茅益民教授,就我国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了采访。
1、我们都知道去年您领头开展药物性肝损伤的全国性的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建立了国际上最大规模的数据库和样本库,也希望您能更我们分享一下所取得的成果,以及接下来我们索要开展的研究项目?
茅教授:药物性肝损伤在临床上非常常见,但是某一种药物引起肝损伤的案例并不足以说问题,因此,这就需要进行多中心和大数据的合作,针对某一种药物有足够的病例数来开展研究说明问题。药物性肝损伤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均是全国性的研究,我们将数据录入数据库以后,针对不同的药进行分层分析。
药物性肝损伤全国性的回顾性研究,将全国除了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市的303家医院纳入了研究,调查了综合性医院包括部分专科医院的住院患者中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率,分析了中国药物性肝损伤人群的基本特征、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可疑药物和最后转归。去年分析完成了3万例,故回顾性研究会告一段落,现在在进行数据整理和文章的写作,然后将我们国家住院患者的药物性肝损伤的整体情况让大家有个了解。
同时,今年开始启动全国范围的前瞻性研究。在国外前瞻性研究有个专门的注册系统,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前瞻性的研究在中国也建立一个专门的注册系统以此从经费方面来保证前瞻性研究的长期开展。从国际上来看,在药物性肝损伤领域,西班牙最早于1994年启动药物性肝损伤注册系统;2003年,美国也有了美国自己的注册系统;2009年,欧洲也启动了药物性肝损伤的前瞻性研究的注册系统;2011年,西班牙和拉丁美洲共同建立了协作网络;2014年,我们国家在Hepatox十二五重大专项课题评审专家、仁济医院国家药物临床研究机构副主任,担任JournalofHepatology(中文版)责任编委、World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中华肝脏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中国临床药学杂志、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药品评价杂志编委,JournalofAntiviralTherapy特约审稿专家。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一五重大专项课题1项,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课题十余项。科研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2次、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1次。共发表论文近八十篇,包括以通信、第三作者在美国肝病学会的官方杂志Hepatology上发表论文2篇;参编《胃肠病学实验室检查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临床用药须知》、《肝炎实验室诊断指南》、《脂肪肝》、《纤维化疾病的基础和临床》、《临床肝胆系病学》等专著8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