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重庆市的城镇化率也逐年增加,伴随着的除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重庆市人口聚集程度也越来越高,人口聚集度能很好的反映城市活力。城市活力是一个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综合体现,能够反映一个城市在不同方面的发展潜力。
随着百度热力图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不少学者结合百度热力图以及其他大数据对活力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在影响活力产生的因素中,特定的公共活动空间成为城市活力研究中的重要因素。在汉斯出版社《地理科学研究》期刊中,有学者选择重庆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工作日和节假日两天的百度热力图数据,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比分析重庆中心城区热力值变化情况,得出重庆中心城区人们在不同时空的活动特征,为城市规划发展和市民出行提出建议。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百度热力图,以一小时为频率,通过python爬虫得到工作日(2021年4月26日)和节假日(2021年5月1日)两天共36张热力图数据,其数据自带WGS坐标系。将热力图数据的波段1、2、3导入ArcGIS中,打开栅格计算器,将热力值分为1~7七个等级输出,在属性中调整符号列表进行各等级的颜色修改。然后将分类后的热力值图叠加在重庆市中心城区行政区划内,运用掩膜剪裁工具把百度热力图剪裁成重庆中心城区范围大小。
为研究重庆中心城区活力值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将对工作日和节假日两天的各级人口热力集聚区域像元个数进行比对。热力图在ArcGIS中进行栅格重分类为1~7级,最高两级6、7级分为高热区,4、5两级分为次热区。高热区和次热区在一定程度上分别代表了城市内人群高度集中的区域和较为集中的区域,它们的面积所占比值越大,说明该区域人口的活力值越高,面积越小则说明该区域人口的活力值越小。本文将各个等级的热力值区域的像元个数提取出来,像元个数越多,代表该等级的活力值越大,人口聚集程度越高。
重庆中心城区的人群集聚是随时间变化而有规律变化的。出行遵循通勤时间,而节假日则比较随意,出行会比工作日晚,回家也随之推迟。但共同点还是夜晚人群出行较频繁,这既与人们的工作安排有关,也与重庆这座夜生活丰富的城市生活氛围有关。重庆中心城区人群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态与主城中心区的发展状况一致,主要的聚集点为渝中区、沙坪坝、南坪等老商业中心以及渝北的CBD区域,人们的集聚也就呈块状多核心分布。重庆市公路交通拥挤,轨道交通的出现带来了方便,住宅小区、商圈也沿轻轨线分布,所以人群集聚也呈串联式多核心的分布方式。本次研究应用大数据资料,直观的对比分析重庆中心城区的人口 活力分布,人群集聚动态变化,与我们平时的生活出行规律大致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