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04年APASL(印度新德里)罕有中国专家主持和发言的;感慨十余年后的今天,我们的中、新生代着实后生可畏,几乎撑起了APASL的一大片天!
我2004年跟随姚光弼教授参加在印度新德里举办的APASL会议时,无论是会议主持和讲者罕见中国学者。10余年来,我国肝病学界的新生代和中生代着实是后生可畏,在今年2月20-24日东京举行的APASL,几乎撑起了一大片天。
仅北京大学医学院鲁凤民团队就有8项成果被大会收录,6个口头报告和2个壁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任红团队也有7个项目被2016APASL收录。
大家熟悉的甲胎蛋白(AFP)是一个简单但又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工作。近来,欧美一些学者认为AFP不再是作为肝癌的生物学标志物。鲁凤民团队在国内一些专家的通力合作下,通过大样本回顾性调查表明AFP对慢性HBV感染相关性肝癌仍有良好的诊断和预后价值。这一结果表明了我国学者严谨的独立思考态度和学术公正的正确思维方式,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跟风,为中国肝病学术界吹了一阵清风,为大家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本届APASL,我国的中生代专家起了重要的骨干作用,新生代也崭露头角。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委侯金林教授已接过会旗,明年的APASL将在中国上海举行。深信我国学者在2017年将会有更杰出的表现。
辉煌,明年上海的APAS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