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冬天来了,热气腾腾的火锅成了众多都市人的“最爱”。但南京记者调查发现,火锅飘香剂、辣椒精和火锅红等添加剂泛滥,现在的火锅大多是“化学火锅”。江苏省质监局工作人员坦言,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太多了,她自己也无法明确告知记者这些产品究竟能否食用。(12月15日《扬子晚报》) 从瘦肉精、苏丹红直至三聚氰胺,各色食物俨然成了中国最好的化学科普教材。当“火锅”都可冠以“化学”这个修饰词,是否注定了我们正经受着一场空前的健康灾难?商人败德、监管乏力,或许人人都是待宰的羔羊,你我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化学品的魅影,正在攻陷国人的餐桌与肠胃。因为食品添加剂遭滥用,食物虽能存放更久、色泽更亮、口味更佳,但各种未知风险也相伴而来。在良序社会中,添加剂这一类的化学产品在食品领域理应有所节制,但如今,公众已很难找到纯天然的食材。可以说,正是一种畸形的社会生态加速了食品添加剂的蔓延,“化学火锅”的出现终究还是使然。
随着市场化进程深入,觉醒的企业家精神并没有获得足够道德规制。所以,“逐利”成为业者终极追求,而所谓“耻感”“良知”则丧失殆尽。在这样的语境下,束缚“利欲”唯一的工具便是法治,食品安全同样只能寄望于斯。
但是,现有机制显然没给公众太多信心。在南京“化学火锅”事件中,作为执法者的质监局,居然“无法明确告知这些产品能否食用”;而工商局的答复则是,“只要不是三无产品,就视同合格”。
监管之宽松、专业性之孱弱,恰可解释安全的餐桌为何沉沦:一方面,从业者自我道德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外部制度性监管疲软。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有关部门往往只采取事后纠偏的策略;有消费者因此致死致残,才会兴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整治行动。从目前来看,虽然红火的“化学火锅”似乎尚未引发任何“公共卫生事件”,但并不能保证其绝对安全,隐性的、长期的伤害可能就潜伏在公众的日常消费之中。
值得追问的是,既然连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都难辨食品添加剂是否有害,为何他们不及时介入、主动开展调查?
拯救餐桌,监管触角首当前移。在“吃出事故”之前介入调查,凭借常态的预防机制,第一时间淘汰有害添加剂;除此,必须对相关化学品实行出厂登记。形成产品流向跟踪档案、严防流入食品领域。唯有更主动、更提前出击,才有望驱散酒楼食肆间若有若无的化学气息。 然玉(大学生) 原题:“化学火锅”横行,拯救餐桌监管当前移
“化学火锅”在拿谁做实验? 食品安全问题,一再挑战国人的心理底线,让人意识到,没有最毒的食物,只有更毒的食物;没有最坏的商人,只有更坏的商人。同时,这些商人与他们制造的食物,也为普及化学知识发挥了作用——三聚氰胺、苏丹红、火锅红……这些新名词,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连不识字的人也懂得这些化学物质的性能。 监管部门称“化学火锅”不好管太雷人 这种“不能管”、“不好管”太雷人。什么叫“不能管”?是没能力管吗?从质监人员的说法看,好像就是没能力管,因为食品添加剂种类太多了。这是什么话! 火锅成“化学锅”, 监管别成“打酱油” 火锅里添了哪些化学剂,是否有害,以公权部门的技术水平与行政资源,想要检测,当不在话下。质检方的“不好管”回应,难免让人想起“小学生测出蘑菇漂白”事件来,“非不能管也,实不愿管也”的负面想象,也顺理成章。在公权的推诿塞责中,公众的猜疑也会发散:监管部门束手不管,是不是故意“睁只眼闭只眼”,与商家有着隐秘的利益勾连呢? 八成“化学火锅”能否刺痛监管者的神经 在相关业内人士都因“良知”而主动站出来揭火锅已泛滥为“化学锅”时,相关监管部门却如此被动和漠然,他们迟钝的神经依然无法被刺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