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安阳市第一中学校长黄艳在发言中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很多学校只是鼓励学生“考上一个像样大学、找一个像样的工作、拿一份像样的薪水、成一个像样的家庭”,但这“四个像样”的学校教育只不过是放羊娃故事的升级版。“都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都不敢说现在的学业叫‘智’,大家说的‘智’,就是课堂学习转变成考试能力。”
黄艳代表所痛陈的问题和现象绝非危言耸听。作为一名执教多年却越来越感觉到自己被应试大潮裹挟的中学教师,笔者也曾多次问自己:“到底是在帮学生,还是在害学生?”
从实施素质教育到“减负”,从推行课改到深化课改,这些年来没少出台改革举措,但应试之风似乎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令人痛心不已的是,原本一些人文底蕴深厚、宽松育人的老牌学校却开始偏离轨道,有的甚至走上了应试教育的老路。
很多标榜人性化的学校,其实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更多的学校把教育规律抛在一边,选择迎合现实,为了分数“不择手段”。在教学和管理中过分强调成绩,造成教育“目中无人”。很多学校大搞“励志教育”,鼓励学生“考上一个像样大学、找一个像样的工作、拿一份像样的薪水、成一个像样的家庭”,有些校长还因“成效显著”而沾沾自喜。
更令人忧心的是,应试观念目前在中小学各个学段仍然很有市场。有些学校一开学就考试,还美其名曰“让学生在假期里不忘‘温故’”,实则就是在孩子头顶上悬挂考试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警醒,不让他们痛快玩耍。
来自教育一线的黄艳代表在全国人面前讲出了教育的实情和危险处境。黄校长的勇气固然值得敬佩,但我们难道只能停留于赞叹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应试教育之弊由来已久,如何应对与化解人们其实早已心中有数,可就是迟迟不能付诸行动。个中缘由,值得深思。
从某种意义上讲,“黄艳之问”就是“钱学森之问”的延续,这样的“教育天问”真的无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