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家,如果实在没办法,必须让老公带孩子一天,那我回家常看到的画面就是:要么两个人睡着了,要么大的在玩手机,小的独自在看动画片。
我埋怨老公:你怎么给孩子看动画片啊?
他会说: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安静一会儿。
他的方式是先给孩子找很多玩具,但玩具玩一会就腻了,孩子就会过来“捣乱”,他再找动画片或者游戏给儿子,于是两个人各玩各的,不亦乐乎。直到我回来,爸爸如释重负,孩子呢,像个小尾巴一样追着我不放,好像要把这一天没说出的话都倒出来。
老公有时也会嫉妒:嘿,这小白眼狼,我陪他一天,你一回来,他就“叛变”了。
我反问他:你觉得为什么呢?
他自然觉得根本原因就是我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更多。和很多爸爸一样,他有繁忙的工作,不能经常陪儿子,但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此。
记得《爸爸去哪儿3》曾设计了一个环节叫密室一小时,就是把爸爸和孩子锁在一个房间里,房间很小,也没有什么玩具,只有能坐的沙发。
刘烨在沙发上一直在鼓捣手机,儿子诺一百无聊赖,使出浑身解数想引起爸爸的**************,但结果却让爸爸越来越烦躁。最后他把手机放在儿子手里,自己无所事事。最终,他受不了父子二人的密闭空间,踹开了门。
再看胡军和儿子康康这一对儿,虽然爸爸企图和孩子交流,但康康一直走来走去,想要出去。跟爸爸待在一个密闭空间,他好像很烦躁、焦虑。
孩子的反应说明了很多事。爸爸们觉得孩子跟自己似乎没像跟妈妈那么亲。他们也搞不明白,为什么自己陪孩子一整天,也不如老婆陪孩子一小时?他们不理解的是,陪孩子的时间长短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陪伴要有质量。
一个家庭最可怕的局面是:全体成员共处一室,却没有什么情感交流。既不用眼神、语言、身体表达对彼此的爱,也不是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关心——爱不表达,也不能被感受,自然就流动不起来。
那到底该怎么办?
我觉得,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高质量的陪伴只需做好三件事:
一是,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目光要经常“看到”孩子。
心理学上经常说,人都有“被看见”的需求,孩子尤其是。“看见”不是说你看他一眼,而是你们的目光在交流,你用眼神传递了**************,传递了感情,传递了关爱。当孩子跟你说起一个他的“新发现”,或者他很骄傲的一件事时,你能给予积极的回应,不要连看都不看,就“哦”“挺好”这样敷衍了事。千万别小看孩子,你对他是真**************还是装模作样的敷衍他都能第一时间感受到。
二是,跟孩子在一起时,要跟他有交流。
亲子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一起读故事,一起做家务,一起玩玩具,一起做游戏,甚至是一起背着妈妈在厨房“搞破坏”。在这些互动过程中,孩子与大人的交流会变得自然而流畅,玩到high处时,即便什么都不说,也会有心意相通的感觉。当然,聪明的爸爸会很好地利用这些难得的亲子时光,和孩子一起说些或是没大没小无厘头的笑话,或是正儿八经的“大人话”。不管怎样,只要两人有所交流,就会建立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彼此了解的那情感连接。
三是,跟孩子一起设立一个暗号,这个暗号是你们之间特有的表达对彼此的爱的方式。
这个想法是从夏天一家那里学的,夏家有个铃铛法则,就是只要有人摇响铃铛,其他家人就要为其送上香吻。最初看到那一幕的时候,我就感到好温暖。这种爱的表达形式感很强,非常适合像老公这种很矜持的人。
拟好了规定之后,老公执行力还算不错。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家里经常看到大小俩疯子在那蹿来蹿去。老公表示,虽然很累,但儿子明显和他的话多了起来,每天都很期待他下班回家后的“爸爸时间”。
至于那个爱的暗号,到现在我也没发现,虽然也好奇,但是想想,还是给他们留一些只有父子俩知道的小秘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