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博士生
UID: 63244
精华: 0
发帖: 2247
威望: 25 点
积分转换
愚愚币: 6025 YYB
在线充值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1226(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3-06
最后登录: 2017-11-05
楼主  发表于: 2016-02-25 09:38

 考试从来就没“粗心”这回事,其实是找错了理由!

想像这样一个场景:一个跳水运动员要参加半年后的比****,他了解了一下基本动作,也练了几次。有那么一两次很标准,有几次有失误,不过他认为自己比****时就能做到。比****很快到了,他站在跳台上很紧张,结果当然失误了。离开****场时他说:“唉,我疏忽了,主要是太紧张了。”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么想?估计你会喊起来:他练得太少了!当然会失误!甚至你会说,这个故事太荒谬了,运动员不会这样的!
  其实,根本没有粗心这回事。作业或者考试失误的主要原因是练得太少了,基本概念不清楚,不够熟练,准确率低。
  我们判断“粗心”的标准通常是:“简单的,不该错的,考试错了;”----那就问问自己,熟练度足够吗?“原本会做的,考试做错了;”----那就问问自己,基本概念真的清楚吗?“审题错了,不是不会做。”----那再问问自己,准确率够吗?比如平时做题力求一遍作对吗?我们常常认为,平时做过的,考试就能做出来,其实不是。熟练度
  所谓熟练度,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做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每一题其实对我们来说都很简单。但是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1000题,并不一定全对。如果平时经常做和这类计算有关系的题目,很可能做的又快又准;如果平时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
  一道题目,反复接触至少要六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
  基本概念
  还有一些题目,童鞋们认为自己是会做的,因为平时做对过,只是考试错了。但很可能是你只看过1-2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细节到底是什么?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可以有哪些变化?并未深究。
  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人通常本能的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素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
  所以考试订正时,这类题目,不妨再变形或者深究一下,这时会发现又疑惑或者糊涂了。所以,学过,并不等于是学会,更不等于融会贯通。
  如果做到能讲解题目,表示确实理解了。通常在讲解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
  准确率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发短信时,每个词是一次输入正确,还是不断删除修改?这个也是准确率。如果平时做事力求“一遍做对”,“每遍都提升”,关键时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对。
  这需要投入和沉稳,还需要刻意自我要求,反复多次后才能成为本能。但凡觉得“没关系,以后还有机会”的事情,常常是多次也无法做到比较好的水准。
  除此之外,准确率还和“做题量”以及“题目类型”有关。如果平时100题总要错3-5题,考试的出错率基本会翻2-3倍。而概率因素导致平时错误率越高,考试时失分率越成倍增大。因为考试时题目的类型更加宽泛和变化多端。
  好吧,我们再回到那位跳水运动员这儿----如果半年后他参加比****,他现在就需要各项体能的训练,基本动作的反复练习--每次都要力求完美,整套动作也需要练得无比熟悉犹如本能,然后才有可能走上****场。即使这样,也不是万无一失的。
  所以放弃“粗心”这样的说法吧!放弃这个观点之后我们才有可能认真查找原因,制定训练的计划,获得真正提升。获得提升的,决不仅仅是成绩,还包括审视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策略,行动力,意志力。
级别: 博士生
状态: 未签到 - [506天/506次]
UID: 88437
精华: 0
发帖: 474
威望: 35 点
积分转换
愚愚币: 3603 YYB
在线充值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1900(小时)
注册时间: 2010-03-21
最后登录: 2017-01-09
1楼  发表于: 2016-02-25 09:43
受教了
级别: 硕士生
状态: 未签到 - [805天/805次]
UID: 48213
精华: 0
发帖: 1090
威望: 10 点
积分转换
愚愚币: 16 YYB
在线充值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55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8-30
最后登录: 2018-05-16
2楼  发表于: 2016-02-26 16:17
看一下。
分享:

愚愚学园属于纯学术、非经营性专业网站,无任何商业性质,大家出于学习和科研目的进行交流讨论。

如有涉侵犯著作权人的版权等信息,请及时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