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办学者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时,必须问自己:这一改革是办好学校、提高质量的真改革,还是换汤不换药、只是出于利益考量的伪改革?
新闻链接
近日,据法国媒体报道,法国23.32%的高校教师推动政府重新审查其对大学的改革措施。其实很多学生都表示,衡量改革的标准就两点:学生的学习条件,教师的工作环境。(中国网,2016-01-28)
常常有大学校长向我抱怨:不推进改革,说大学观念落后,可推进教改,又被学生和社会舆论质疑,这让办学者左右为难。
校长们的抱怨我很理解,可是他们是否深入思考过,学校推行的改革,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要知道,不是所有称为“改革”的就是改革,再就是,即便是国外高校已经施行的教育教学方法或教育管理措施,如果只借鉴其形式而没有内涵、实质,也难以起到改革的效果。
比如,近年来各地、各高校都在推进按学分收费改革,并称这是借鉴国外大学的做法。可这一改革,却被质疑为借按学分收费涨学费,学生、家长均反对。何以如此?
确实,国外大学实行学分制度教育教学管理——每修一门课都有相应的学分,学生按规定修完足够的学分,就可毕业。因此,对于学分制教学,学校实行按学分收费,这鼓励学生勤学,只要修完学分,就可提前毕业;也给学生自主安排学业创造条件,一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学业规划,自主确定求学的时间安排;当然,还可对不认真学习的学生进行“惩戒”——如果选修了课程,没拿到学分,来年再选修这一课程,就必须再支付一笔费用。
按说,有这么多好处的按学分收费不该受到质疑。可深入了解发现,按学分收费改革,除给原有的课程折算一定的学分外,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没有任何改变。首先,不实行学分制教学改革,学校并没有提供更多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大学的必修课比重依旧高达80%以上——实行学分制教育的一大前提是,学校应该增加课程总量,扩大学生选修课比重,有的学校针对学分制教学,推出学生选课系统,号称给学生选课自由,可是,由于课程总量少,学生只能在网上“秒课”,没“秒”到的学生还是只能无奈地接受安排。在选课空间很狭窄的情况下,所谓的选课自由,诸如学生可以选课、选科、选课、选时,等等,不过是说说而已。
其次,学校依旧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学生要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都会面临学籍管理以及就业工作的诸多不变,因为总体而言,学校的整个管理体系还是按照学年制设计的,并没有根据学分制改革重建学校的学生服务体系。举例来说,最近几年来,接连传出高校从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出发,对超期硕士、博士进行清退的消息,而从研究生的培养看,求学年限根本就不是衡量质量的指标,按年限对学生进行“淘汰”只是粗陋的教学管理,真正严格的质量管理应该实行********制,加强过程质量监督。
再次,学分制教学管理在给学生选择课程、教师的权利的同时,也必须给教师教育自,如果教师没有教育自,这一做法就会变异。比如,有学校会要求教师想办法提高学生不合格率,迫使学生重修,收取重修费。多年前,这就被一些大学生揭露,被认为是学分制丑闻。
另外,教师没有教育自,也会导致师生关系扭曲。有高校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推出“学生评教”制度——学生评分,将影响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教师的评优。本来,学生作为教育的“客户”,表达对教师提供教育服务的意见,是可以用来督促教师重视教育教学的。但是,在现实之中,学生评教却演变出意想不到的局面:对于严格要求、给分较低的教师,学生打分很低,甚至有学生威胁要报复教师,而为了让学生给予“好评”,有的老师明确告诉学生,选我的课,至少80分。这哪是提高教育质量,这是败坏教学风气。
问题在于,教与学是一个矛盾的共同体,学生的求学诉求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就想安逸地学习,混一张大学文凭,而不希望教师严格要求,弄得上个大学还苦巴巴的样子。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大学更应该实行教师同行评价,这就要建立教授委员会,负责教育事务的管理和决策。只有在有教师同行评价的基础上,再实行“学生评教”,这一评价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离开了教师同行评价这一基础,“学生评价”还会被学校行政利用,成为“治”教师的手段——某个教师会因“学生评教”不佳,而面临考核不通过,直至被淘汰。在国外大学,正是由于有教授委员会负责教师事务(包括招聘、培养、考核、评价),才建立了教授年薪制和终身教授制度,以此保障教授的学术研究、教育教学不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做到教育自主、学术自治。
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对于学校的按学分收费改革,学生们是否知情,是否参与决策?任何一项事关学生权益的改革,都应该事先听取学生的意见,得到学生的同意。在国外大学,学生自治是十分重要的学校管理机制——学生会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代表全体学生,维护学生的权益,很多大学的重要会议,都会有学生代表参加。如果事先听取学生的意见,恐怕只有收费改革而无学分制实质改革的教学管理改革,将很难推行。学生们会追问,每门课程的教学成本究竟是多少?为何一个学分收取这么多费用?学校有多少课程供学生选择?有些课程根本没有价值,我们不想选择,为何学校一定要选择?这些课程可不可以不付费?……
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不是一件坏事,这一方面可以集思广益,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也让改革的方向更加明确,另一方面可完善改革的方案,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不听取学生意见而推出方案,遭遇争议、质疑,甚而影响执行,是得不偿失的,会严重伤害学校的教育声誉与公信力。
说到底,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就是为保障、增加学生的权利——扩大学生的教育选择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改革灵魂所在,没有这一灵魂,而是以改革的名义,增加学校的收入,扩大办学者的权力,那不是改革,而是伪改革。
所以,大学办学者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时,必须问自己:这一改革是办好学校、提高质量的真改革,还是换汤不换药、只是出于利益考量的所谓改革。如果是前者,学校尽可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采取办法打破一切阻碍教改的阻力,比如增加投入,增设课程,建立教授会,实行教育自主,改革学生会管理办法,推行学生自治;而如果是后者,学校是没有理由抱怨社会的质疑的,不能以假改革谋求教育利益,还要享有改革的声誉。对于后一类改革,社会舆论不但要质疑,还要阻止并叫停,以让教育改革回到正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