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适合观影年龄为小学4年级以上的孩子。该片自2004年在法国上映以来,就获得了当年的票房冠军,它被誉为法国电影史上最好的心灵鸡汤之一。2005年该片入围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和最佳原创歌曲两项提名以及第62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等多个奖项。
一般适合儿童看的电影,主题无外乎是亲情,友情和师生情。而这部电影表达的师生情效果,是令人震撼的。
《放牛班的春天》以倒叙的手法,通过指挥家莫安琪奇回忆起童年的往事,将池塘底畔辅育院的童年故事在现,这是一个专门吸纳孤儿及问题少年的学校,这里的一切,如同名字般毫无希望——池塘底畔,偶尔将池塘荡起涟漪的,是一群看起来调皮透了的男孩们。
这部影片选择的背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个在人生多种尝试都失败后,选择去池塘底畔当一名音乐代课老师的克莱蒙.马修,通过自己的智慧与爱,将这些可能本来已经被社会遗弃的孩子,重铸另一种人生的可能。
池塘底畔,这个有着大量战后孤儿,以及问题家庭、单亲家庭的各种问题少年,他们不过是在人生10岁的年龄,在这里,孩子们随时因犯错需要接受高压和暴力的惩罚,他们的一切生活,让这群孩子,自己都放弃了自己,他们认定自己的未来没有色彩,没有光芒。
马修把自己人生所有的不安和痛苦,转化为爱的力量,他夜里甚至通宵为孩子们写歌,为这群看着”乱七八糟“的孩子组建了一支合唱团。将一群人生本无任何希望的孩子,如放牛班懒散无望的孩子,用音乐重新点燃了他们对生活、对学习的热爱。
一个曾经以恶作剧为乐的孩子,马修选择了让他照顾自己弄伤的麦神父,这个过程中,让这个孩子重燃了人性本身的善良。而片中那个偷钱的孩子,将这笔钱藏匿起来,原来是想买一个热气球,去实现自己的飞行梦。
孩子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坏孩子与差孩子,通过正确的引导,以理解孩子与产生共鸣,教育才可能开出最美的花,这才是教育最高的智慧。
莫安奇,曾经是一个失去对生活存有任何希望的男孩,但是马修却发现他有着天籁般的声音,马修说服了莫安奇的母亲,将莫安奇送到专业的音乐学院深造,最终成就了这个名扬海外的大指挥家。
谁能料到取得这样有成就的人,童年竟是在一半是冰山一半是火焰的池塘底畔辅育院成长起来的?他的人生如果不是遇见马修,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悲剧?我们不得而知。
还有那个永远盼着星期六,爸爸来接他的贝比诺,最终马修在星期六带着他,离开了这所辅育院。让这个孩子的人生,对星期六的期望,终得圆满。马修后来成为了生活中照顾贝比诺的人,从而改变了这个孩子的命运。
唯一让人遗憾的就是影片中的蒙丹,马修曾尝试着去改变蒙丹的,但还没有机会真正开始时,蒙丹就被这所学院以院长为首的教育的暴力,带入了冷彻心扉的冰窟,最终沦入社会,成为危害社会的隐患。
高压下的管控,是教育的寒冬。他会把孩子那一颗颗心,推向绝望的深渊。比如片中的哈桑院长,他对教育是一个充满着功利心的人,选择做这样学校的院长,无非是证明自己的个人能力,是自己向更高阶层攀爬的一个通道而已。
他对学生,没有爱,有的是寒冬般的高压管控和惩罚。也正是这样,那个叫做蒙丹的孩子,最终流入社会,成为让社会安全的危险分子。他从少管所出来后,重归池塘底畔,用一把火妄图烧掉整个池塘底畔。
所幸的是,马修正好带孩子们集体外出春游,从而躲过了这一场人生的浩劫。可不公的命运,最后反而是马修不得不离开这所学校。因为他擅自组织学生外出,违反了学校规定,他被解聘了。
蒙丹的沦陷和马修被解聘,其实都是教育暴力中的一场悲剧,犹如万物凋零的寒冬,让人一声叹息,教育注定是孤独的吗?
有时,教育也许不是成就每个孩子,但至少是挽救每个孩子,让他们在融入社会时,有正确的价值观,相信美好,拥有善良,这才是教育的核心价值。这个社会,也许注定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精英,但每减少一个对社会的绝望者,对他人、对整个社会来说,所有人的安全感才会有真正提升的可能。
妮妮作为一个家长,含泪推荐这部震撼心灵的影片给所有的老师和家长朋友们,非常值得反复看的好片。好的教育,一定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建的合唱团,只有和谐的齐唱,才能歌唱出教育之美的动人乐章!
幸好,我们还有马修这样的老师存在,并一直有马修这样的老师,愿意去绽放自己的价值,温暖那一颗颗未知的孩子心,为他们点燃梦想的希望,为创造属于每一个孩子的奇迹,做最有力推动者。
看到生活中,每一个因为接受教育而开始改变的孩子,我们有理由相信,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愿每一个想成为马修这样的人,都能得到命运的眷顾,在自己的3尺讲台,去绽放属于自己的春天,孩子们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