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洪杰 《当代教育家》副主编
一位父亲去学校接儿子,儿子从教室飞奔而出,拉着父亲就往外跑:
“快走!今天老师忘留作业了!”
从孩子的角度,最好是寒假不要布置作业。
然而,孩子的需要不等于孩子成长的需要。我们还是有必要让孩子在寒假中借助一些素材或载体来培养数学眼光、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我这里说“素材和载体”而不说“作业”,词语的背后就蕴含了对寒假作业内容的选择及价值的判断。
我认为,
指向“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以纸笔解题方式完成的作业可以少布置,甚至不布置;而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的作业则可以精心设计、适量布置。
比如,课题研究类的“长作业”,寒假可以完成一两个。举几个例子吧!
1人的头发有多少根? 2怎样测量成捆电线的长度? 3为什么小额人民币的面值只有1、2、5元? 4下水道的窨井盖为什么多数是圆形? 5怎样包装24盒牛奶最省包装纸?
。。。。。。
这些“小课题”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这就“逼”着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究,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而在答案开放、路径多元的问题背景中,长时间来解决一个的问题,恰恰是平时课堂上很难让学生经历的。寒假时间充裕,或许可以给那些思维慢却品质高、善动手、好探究等各有特点的孩子一个全新的舞台。
当然,这种小课题绝不是布置得越多越好,教师的“贪心”常常成为孩子成长的毒药,而是应该按不同年级的特点、课程目标体现的要求,分别设计有趣而又有探究空间的题目。
或者也可以这样:教师给出课题列表,研究一项就算完成寒假作业,感兴趣的学生可以继续研究其他问题。而实际上,所有的学习都从“自学”(自己想学)开始。聪明的老师还应该加上这样一条:你能自己想出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吗?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问题需要有“疑问”,而疑问背后是自觉的**************、聚焦和思考,是以数学眼光关照周围世界后的灵光乍现。
如果说小课题类的长作业指向数学思想方法、综合能力的培养的话,那么另一类作业也可以布置,这一类作业指向数学知识和生活世界的沟通。
因此,在寒假中,
1 能否让孩子自己购一次物:
一定的零花钱,计划要购买的物品,估算或精算出够不够,找零多少,超市怎么处理小零头,面对购物清单还发现什么;
2 能否让孩子关心一下家里的收支:
每月的工资条、水电煤及日用账单,让孩子来分析分析;
3 能否让孩子买一次菜:
黄瓜有这么长,一斤鸡蛋、橘子、苹果大致是多少,拎着有多重,回家的路有多远;
4 能否让孩子计划一个愉快的周末:
几点起床,几点干什么,做一件事要安排多少时间……
如果我们从小注意沟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那么,学生终会明白: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只不过他是个“隐形人”。而能够发现“隐形人”,不管对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学生,都是件快乐的事情吧!
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恐怕是最容易被“教坏”的一门学科,取笑数学带来的无聊、无趣和痛苦甚至成为很多漫画和笑话的主题。有一则“咆哮体”的帖子就这么说:
语文好歹能增长你的文学知识!
英语能让你与鬼佬交流!
历史能让你不背叛啊!
可是数学除了毁掉整个人生还能做什么啊!你用函数买菜啊!你去黄鹤楼还去算长江里的船距离你多远啊!你看到一排电话号*****要想想它们之间有没有通项公式啊!
孩子们学习一学期,好不容易盼来了寒假,在这个让他们“喜大普奔”的日子,估计没几个人真心喜欢数学作业。
卢梭说
最重要的教育原则不是爱惜时间,而是浪费时间。
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必须提醒自己,误用时间比浪费时间的危害更大,而教育绝不是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绝不是完成作业。学习应该是对探索之乐趣的享受,而当我们不顾惜学生的时间、精力和兴趣时,孩子们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却夭折在成人的“好意”与面面俱到的“作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