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环境对科研成效的影响
蒋继平
2011年7月14 日
我在前面的几篇博文中谈到了科技工作者的兴趣,情绪和计划性对科研成效的影响,这些方面都是属于个人的范围,是比较小的因素。现在我来谈谈环境对科研成效的影响。我这里谈的环境包含两个大的方面, 一是人文环境,另一个是自然环境。
在人文环境方面,我主要想谈谈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体制,第二是团队精神, 第三是个人因素。
有关体制的话题,我本人因为身在国外, 对此没有亲身经历, 所以,对此问题的发言权是很有限的,也许是不全面的。我的论点主要是根据目前国内各种媒体的相关报道而总结出来的。因而,要是我的论点是偏激的, 那么, 主要责任应该由媒体担当。根据大部分媒体的报道, 目前国内的科研大环境,或者说科研体制是不利于大部分科技工作者的。其主要原因是科研经费和资源的分配不公现象。 在国内,申请科研经费需要通过人际关系, 而不是按照科研内容的实际需要。因而,许多科技人员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搞人际关系,这些时间和精力本来是用来搞科研的, 是应该花在实验室中的,而现在, 却不得不花在酒桌上。 更加令人不安的是,许多在科技方面的优秀人才,他们的主要才能是在搞科学研究方面,他们的主要知识,才能和注意力都在科研上,而在搞人际关系方面缺乏经验和意愿,因而,这些优秀的科技人员因为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欠缺,就得不到应有的经费和资源, 其结果必然导致科研成效的低下。而那些善于搞人际关系的,往往对科研不是很内行,他们手中却掌握着大量的经费和资源,这些经费和资源可能不能有效的用在科研上,这就会造成事实上的科研经费和资源的浪费。这也是造成科研成效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这种体制造成了一个大环境,这种大环境构成了一个人才逆淘汰的气围,这种逆淘汰的气围导致了科研成效低下的结果。所以,要在大范围内提高整个科技界的科研成效,对现行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至于团队精神,科研需要团队精神, 需要集体合作,这是大多数科技人员的共识,不用多说。不过,恕我直言, 中国人的团队合作精神是不可恭维的。有关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中国人在体育方面的表现。凡是个人项目,中国人取得好成绩的有很多,乒乓球,羽毛球等个人项目几乎称霸世界,而在足球等需要多人合作的项目上成绩很差。在科研上也是一样,中国科技界在数学等一些纯理论方面还是有一些著名科学家的,也是有一些成就的, 可是, 在需要很多人合作的工程方面,就很少有重大的建树。因而,13亿人口的大国,到现在才勉强地跟在别人后面造出大飞机,即使也有国产的汽车,可是其质量与国外先进的相比,还不在一个档次。在这方面,中国人的自我独大, 自以为是,我行我素的心态是构成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内在因素。这个因素是造成科研成效低下的一个关键因素。显而易见,我们要提高科研成效,必须营建一个团队合作的气围,大家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同心合力, 攻克难关。
在个人因素方面,个人的兴趣爱好, 个人的情绪,个人在时间上的利用率(计划性)也直接影响到科研成效的好坏。有关这点,我已经在前面的一些博文中讨论过。 简言之,个人有强烈的兴趣, 情绪好的时候,对实验进行仔细规划的情况下,就会有较高的成效,反之,则反。
再说自然环境,这里指的自然环境,当然是指实验室环境,而不是真正的大自然。真正的大自然环境我们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家们,比如说,地质学家, 考古学家,气象学家等等在这一点上没有多少差别,环境条件对他们的科研成效影响不大。不过,我们现在的许多科学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的实验室内进行的,因而,实验室的环境对科研成效会有直接影响。从事生物学研究的科技人员在这一点上应该更有切身体会。具体地来说,生物学研究要有培养基,要在无菌状态下培养试验需要的目标微生物,要是实验室的空气污染很严重,消毒灭菌的仪器设备又很陈旧,不能有效地达到灭菌的目的,那么,培养基受到污染的概率就很高。一旦培养基被污染,那么就会影响到整个实验的进程。刚刚看到一篇报道,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的施一公教授在谈及科研环境时觉得清华大学实验室的环境没有普林斯顿的实验室好,因为,在清华的实验室内,培养基经常被污染,而在普林斯顿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就是环境对科研成效的影响,好的环境出高的成效,反之,则反。鉴于这个原因,美国的科研单位,一般非常重视对实验室环境的改善。他们会定期对实验室装备进行维修保养,即使没有出现明显的问题时也是如此。这种做法是明智的, 是更经济的做法。
综上所述,科研体制,团队精神,个人因素和实验室环境对科研成效产生着明显的影响。一个公正合理的科研体制,富有合作精神的团队,良好的实验室环境,加上优秀的个人因素,是提高科研成效必需的科研环境。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3132&do=blog&id=464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