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9月6日讯(记者李阳波)作为中国目前考古发现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冠,2013年从隋炀帝萧后墓中出土的萧后冠,在经过文物工作者历时2年多的研究之后,9月5日终于在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显露真容。据悉,由于出土时,萧后冠不同材料饰件劣化严重,保存状况极差,不可能完全复原,因而为了让大家一睹萧后冠的风采,文物工作者根据考古数据,专门仿制了一顶萧后冠。
萧后冠出土时保存状况极差
据介绍,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间,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联合考古队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发掘了两座古代砖室墓。随后,考古发掘和研究证明,这两座古墓为隋炀帝墓和隋炀帝萧后墓。在持续的发掘中,两座墓葬均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在萧后墓出土有保存相对比较完整的冠,该冠是目前考古发现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冠,应为隋唐时期的命妇礼冠,该冠被称为萧后冠。
据悉,萧后冠被发现时,放置在一个长约0.6米,宽约0.4米的木箱内,周围散落着包括残断的铜丝、破碎的铜片、粉化的小珠等小件遗物。整个冠存在局部坍塌、变形、移位、腐蚀、残断、破碎、缺损和粉化等现象,不同材料饰件劣化严重,保存状况极差。2014年7月7日,萧后冠被移至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进行保护研究。
实验室考古让萧后冠重生
经过陕西和扬州两地的共同努力,在出土近3年之后,萧后冠的轮廓和构成终于在文物工作者眼前清晰起来。通过实验室考古清理并结合无损的X光探查,文物工作者发现萧后冠的框架由2博鬓、呈十字交叉的2道梁和呈环带的3道箍组成。整个冠上共有13棵花树,花树由花梗、花瓣和花蕊等构成,其中铜花瓣166,花蕊33。在冠后脑位置则有12块水滴形饰,呈上、中、下三层分布,十分精美。在材料选择上,萧后冠使用了金、玻璃、珍珠等10种材料,经过掐丝、鎏金等11种工艺制作而成。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有关人士表示,此次通过实验室考古,首次发现了南方地区隋唐时期的棉,为我国棉花的栽培与传播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亦首次发现鎏金铜珠化工艺制品,揭示了隋唐时期铜钗、钿花复杂的结构与工艺特征。萧后冠的基本结构、加工工艺、材料属性,为研究隋唐时期礼冠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