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技术变革不断进行着的时代,我们常常会探讨人文教育的必要性,毕竟无论是在象牙塔从事学术研究,还是在庙堂江湖献身职场,我们都需要技术傍身,相反人文听起来似乎是较为虚幻的东西。但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教育的本质归根到底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立人乃教育之本,而人文修养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教育的范畴里,人文理念是万万不能舍弃的。
学业渐进,素质渐优,是所有学校和家长的共同追求。为提升学生素质,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过规则,写过标语,举行过报告会,张贴过通告,表扬过优秀典型,也批评过学生,可谓耗神靡时、用心良苦。
面对素质与学业水平的反差,坊间啧有闲言:“读了多年书,素质为什么还这么差?”教师们也为之搔首兴叹:“敢问素质修养,门径在哪?”但是,实际素质和学业成绩的好坏并不画等号。
多年以来,由于国家持续加大基础教育的财力投入,孩子们基本摆脱了物质对读书的困扰,但品德修养与人格塑造相对欠缺。教育过程中人文理念显得薄弱,于是形成了学业与素质的脱节。
素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素质几乎涵盖人的方方面面;狭义素质多指人品及公德意识。社会对素质优劣的评价,多着眼于对狭义素质的考量。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所以素质更侧重于孩子们的品德养成,即逐渐把受教育者历练为品行端正、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人文修养是一个逐渐趋优的过程,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即便将来考上名牌高校,也不表明素质修养大功告成。
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养成的德性和习惯,会固化于心灵,影响他的一生。为实现学业渐进、素质渐优之目的,加强人文修养,则是提升素质的不二选项,基础教育阶段尤其重要。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很少学校有“加强人文修养,历练学生素质”的提法。
人文指的是人的思想、精神、意志、责任等许多非物质因子。人文不在阅读背诵的文本中,不在试卷和作业中,不在各种技艺培训班中,而存于日常生活中。看似不可捉摸,却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加强人文修养,就是坚持用优秀文化“化人”。“化人”工作,远不是几次报告会、几条规定可以完成的,更多情况下是通过日常生活小事,对学生进行陶冶浸染,让他们在体验中进行思辨,形成正确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判断。前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中学生而言,人文就是诚实守信、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是控制情绪、认识自我;就是宽厚包容、体谅别人的感受;就是不需要别人时时提醒的自觉;就是认可约束、敬畏规则;就是感恩与同情,等等。
我的一位老校长连开饭时学生跑步抢先、敲击碗筷之类的小事都注意到了,并以人文理念引导大家选择文明,告别陋习。多少年过去了,许多同学记忆犹新。
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此也有切身体会。一位篮球打得很好却慵懒散漫的学生,因经常不起床出操、多次逃避值日而受到全班同学的藐视,很少人理睬他。几次告诫,效果甚微,反而让他产生了逆反心理:“越是藐视我、批评我,我越不干。”一度情绪低落,在班上成了孤家寡人。
于是我根据他的特长,试着让他在本班组织一个篮球队,认真训练,与外校的校级球队进行比****。该生在训练和比****中非常努力,结果大获全胜,受到全班同学的一致称赞。他觉得受到了尊重,很光荣,一下子开朗了。我趁机告诉他:“人必自尊,而后人尊之。”他思考少顷,会心地笑了。从此该生大有进步。此事表面上是教育方法的成效,实际上是人文关怀的结果。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1920年,美国一个读中学的孩子,因踢足球弄坏了邻家的玻璃,需要赔偿。这块玻璃价值12.5美元,在当时可以买120只鸡。孩子向父亲要钱,父亲说:“你弄坏了,你赔,没钱我可以借给你。”孩子用借来的钱赔偿了邻家,然后用一年时间送报纸、擦皮鞋、打工挣钱,终于挣够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
这个孩子名叫里根,后来当选美国第40任总统。他说:“这件事让我知道什么是责任,怎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父亲给他许多钱让他挥霍,他会懂得责任吗?
我国历来把教师的职责归结为“传道授业解惑”。“道”,即道德、道理、品格、境界、操守和道路。它关乎学生一生的安身立命,而不仅是将来凭“业”换得一个饭碗,所以三者中,“道”是高于学科知识和金钱物质的,是教育者的首要工作。“道”要靠人文力量逐渐养成。
无数实践证明,道德差、境界低、人格不健全的学生,即使获得了高学历,也很难为社会所接受。这种人,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会给他一个岗位,在当今时代却难有发展,甚至有下岗之虞。
学校当然离不开大量的课时、作业和试题,但以“成人”角度去考虑,必须将人文修养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将“道”放在第一位,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老师们必须多读书学习,丰富自身人文修养,为多种教育手段积累理论支撑,;生活中也要排除“放牧式”教法,时时**************学生的一言一行。
人文不是改造人,而是唤醒人、启发人、濡染人、化育人。对学生要多观察引导,有时还要给他们创造一定的机会和条件,让他在体验中觉醒。
“成人”是一种等待艺术,是一种慢功夫。它的成效要在5年、10年之后方能显示出来。在人文陶冶中要允许学生有错误,允许他们思想多转几个弯,鼓励他们对未来充满幻想,让他们生活在希望中。抓紧人文这个“纲”,持之以恒,提升素质的门径就会愈来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