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乡愁"成为一个传说,当乡村成为破败凋敝的代名词,点亮乡村文明的星光在哪里?乡村的三尺讲台,不仅事关广大乡村学生的命运,更关乎乡土文明的未来。新的形势下,330万乡村教师如何支撑起乡村教育的发展,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点亮乡土文明的智慧之灯?
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敬德书院于2015岁末之际,与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师》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联合举办"中国教师·敬德会讲"第二期,来自全国各地近50位教育界代表齐聚敬德书院,就"乡村教师与乡土文明"展开了一次小众、高端的主题讨论。
吴颍惠:乡村教师肩负乡村文化的复兴
“只有乡村文化的复兴,才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所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颍惠会讲破题讲到。
乡村文化的复兴,乡村教师责无旁贷。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看来,近年来,乡村教师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存在的问题也非常突出,比如“下不去、留不住、教不了”。主要原因还在于乡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不强,乡村教师的工资收入比较低,待遇保障较差,工作负荷重、压力大;补充渠道不畅,教师编制“表面富余”现象严重,退出机制不健全;结构不尽合理,老龄化现象严重;整体素质不高,学历整体偏低,等等。
许涛:乡村教师评定职称不再考外语
“这个人数至今是330万,而在贫穷区域的教师数量则是170万,就是这些教师支撑了中国的乡村教育”,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说,谈到乡村教师的概念,按照国家定义,他们即是在村中心区和村庄这个区域工作的老师,目前乡村教育概况、重点实施项目、研究方向、解决策略方案等几大块内容进行深入剖析阐述。他特别提到怎样留住乡村师资的问题,观点明确地表明就是要涨薪水。
对于乡村教师最关心的问题--职称问题,许涛说今后乡村教师评定职称不再考外语。考外语对于大学教师来说是必须的,但是对中小学教师没有必要。
楼宇烈:教师职位神圣在于关系到千秋万代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敬德书院荣誉院长楼宇烈先生说到,教师的职业是关系到千秋万代,子子孙孙的,其神圣性就体现在这个地方。教师想要受到社会的尊重,首先要教师自己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神圣的地位,或者这样的职位。我们为人教师,传授的就是为人之道,做人的道理。授的是为学之方,怎样去学习,学习是为了什么,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另外还要解偏僻之惑,帮助学生全面地看问题。传为人之道,道为学之方,解偏僻之惑。这不仅仅是对乡村教师的要求,也是对所有教师的要求。
顾明远:保存乡土文化,关键是教师
活动上,敬德会讲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届轮值主席顾明远先生表示,总的来讲农村的学校现在在硬件上还可以,最缺乏的还是师资。尊师重教还是在口头上,没有落到实处。尊重老师,相信老师,依靠老师还都没有完全做到。真正的乡村教师就是村里的教师,与乡村文化密切相关。村里没有教学点,没有教师,那么这个村也就没有文化了。我一直主张要做全科教师,怎么保存乡土文化,关键是教师,他有了水平就能保存当地的文化。无论如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第一位的。社会真正做到尊重教师、相信教师、依靠教师,乡村教师才有希望。顾先生坦言:我们教师有一个幸福的职业,问题是我们该怎样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