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愚学园
www.SciFans.com提醒: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近年来,糖尿病的治疗及预防取得了很大成效,血糖控制达标率明显提高。但临床实践发现,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易诱发低血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另外,反复持久的低血糖可损伤脑细胞,严重时甚至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因此,临床治疗糖尿病时不仅要有效控制血糖水平,还要采取措施防止低血糖发生,以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对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80例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治疗的80例未发生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和糖尿病低血糖诊断标准。排除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精神性疾病及近1个月内曾使用影响血糖水平药物的患者。观察组:男42例,女38例;年龄45?72岁,平均(58.2±11.9)岁;糖尿病病程3.2?14.0年,平均(7.5±2.2)年。对照组:男44例,女36例;年龄42?62岁,平均(51.5±10.2)岁;糖尿病病程1.9?9.0年,平均(5.1±1.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赋值方法为:男=0,女=1)、年龄(<45岁=0,45?60岁=1,>60岁=2)、病程(<5年=0,5?10年=1,>10年=2)、体质指数(BMI)(<25kg/m2=0,25?30 kg/m2=1,〉30 kg/m2=2)等,所有患者禁食6?12小时后于清晨空腹采血,检测空腹血(FBG)(<7.0mmol/L=0,7.0?11.1 mmol/L=1,>11.1 mmol/L=2)、血肌酐(Cr)(<120μmol/L=0,120?450μmol/L=1,>450μmol/L=2)、谷丙转氨酶(ALT)(8?50U/L=0;>50U/L=1)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0,6.5%?7.5%=1,>7.5%=2),通过检测24小时尿液标本测定尿微量清蛋白(UMA)定量(0?60mg/24h=0,>60mg/24h=1),采集指端末梢血测定降糖治疗过程中的血糖水平。了解并统计观察组患者采用的降糖治疗方案并分析低血糖诱发因素。
1.3 降糖治疗方案 观察组患者采用预混人胰岛素、三针短效+一针中效、三针短效+一针长效、三针速效+一针长效、单用磺脲类、预混人胰岛素类似物、三针短效、磺脲类+二甲双胍、三针速效、胰岛素泵或一针速效等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了解并统计各治疗方案治疗后的低血糖发生情况及其诱发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 表示,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X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低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与生化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年龄、病程、Cr水平、UMA定量均高于对照组,BM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5),两组患者的性别、FBG、ALT与HbA1c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1、2)。
2.2 低血糖危险因素分析情况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Cr与UMI是诱发低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MI则是发生低血糖的保护因素(表3)。
2.3导致低血糖的药物及低血糖诱因 观察组患者采用的多种降糖方案中因采用预混人胰岛素治疗而发生低血糖25例(31.25%)。其他依次为三针短效+一针中效14例(17.50%)、三针短效+一针长效12例(15.00%)、三针速效+一针长效7例(8.75%)、单用磺脲类6例(7.50%)、预混人胰岛素类似物5例(6.25%)、三针短效3例(3.75%)、磺脲类+二甲双胍3例(3.75%)、三针速效3例(3.75%)、胰岛素泵1例(1.25)、一针速效1例(1.25%)。因饮食不规律而诱发低血糖的患者33例(42.25%)。其他依次为药物使用量过大31例(38.75%)、运动过量9例(11.25%)、酗酒4例(5.00%)、空腹检查3例(3.75%)。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BMI、Cr与UMA定量等指标是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主要危险因素。患者年龄越大,其低血糖发生率越高,究其原因可能与生理功能减退、病程较长、肝肾功能减退、慢性疾病较多等因素有关。患者生理功能减退可导致抵抗低血糖反应的升血糖激素释放减少,当血糖慢性减低时可因机体的血糖调节水平低下而发生低血糖;病程较长患者通常伴有糖尿病神经病变,交感神经活性较低,易出现无感知低血糖;肝肾功能减退后药物易蓄积,机体难以迅速清除降糖药物,部分患者虽使用常规剂量治疗仍会发生低血糖;受各种慢性疾病的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食量明显减少,易因不能及时减少用药剂量而诱发低血糖。因此,在降糖治疗过程中应针对老年患者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目标。
观察组患者BMI明显低于对照组,将因变量设置为有无低血糖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该指标是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保护因素。因此,本研究认为,消瘦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概率高于肥胖患者,可能由于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较重,脂肪组织中肾上腺素分泌是低血糖发生的保护因素。肾功能不全是引发低血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患者病情越严重,低血糖发生率越高。肾功能不全时每日降解胰岛素的作用也下降,胰岛素在体内蓄积后如不及时根据肌酐清除率减少其用量则易发生低血糖。此外,患者肾功能不全时肾糖异生功能减弱,易导致血糖水平降低。同时随着糖尿病肾病的进一步发展,患者受炭质血症影响食欲会明显下降,导致热量摄入有限,此时若依据常规药物剂量治疗极易发生低血糖。
一般来说,科学、合理的降糖治疗方案对于控制血糖、保持血糖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但临床实践发现,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较易发生低血糖等急性并发症,不同治疗方案发生低血糖的比例也存在差异,为治疗及预后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预混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高于其他方案,可能与该方案注射次数少、较为经济和便利有关。为降低餐后高血糖及餐前低血糖的发生率,此类患者可在早餐时加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或采用分餐。此外,老年患者应尽量避免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鉴于此,临床医师应在了解患者病情及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各种胰岛素的使用方法及适用条件,努力为患者选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低血糖的诱发因素主要包括饮食不规律、药物过量、运动量过大、酗酒和空腹检查,医护人员应为患者提供饮食指导,督促其按时就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严禁酗酒,避免出现能量代谢障碍。如患者食量过少、不能进食或延迟进食应相应减少药物用量。同时,还应规范患者的遵医行为,杜绝随意增减药物使用剂量等行为。合理控制运动量,以运动后无疲乏感为宜,尽量在餐后1小时开展运动,避免因空腹运动而发生低血糖。
综上所述,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医护人员应加强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合理选择治疗方案,针对诱发低血糖的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对策,以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温馨提示】体验睿医文献免费全文,请在App Store搜索“睿医文献”安装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