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是高考(微博)的日子,关于高考的新闻不少,随意一浏览,就被其中两条抓住了“眼球”,这两则都与母亲有关,一则是“母亲送考被撞昏倒在血泊中,女儿含泪进考场”:据《三湘都市报》报道, 6月7日早上8时10分左右,长沙一交叉路口斑马线附近,一位母亲带着高考女儿过马路,一车突然撞上母亲,将其撞飞,倒在血泊中。在交警和路人的安慰劝说下,女孩含泪答应参加考试,交警紧急将其送往考场。另外一则是“46岁母亲背21岁残疾儿子进考场”:据新华社报道,14年来,江西新建县普通农民程伍*************************尽心竭力地呵护和照料,使困境中的儿子实现了步入考场的梦想。
关于高考的新闻形形,为何我偏偏被这两条“抓住”?首先是其中的人情与悲情。这些偶然与不偶然的事实又一次印证了母爱的无微不至与博大,同时也映射出另一个信息:在孩子教育这些家庭事务上还往往是母亲在起着日常的支持与维护作用,“教子”还更多的是母亲的“功课”。这可能是一种“古风”的积淀,也可能是一种现实的家庭经济分工组合模式,在此不赘述,我想细究的是:在“高考”这件大事上,社会能为母亲做些啥?尤其是像后面那位困难母亲那样的人群。
首先,那位叫程伍*************************的母亲和她的儿子无疑是自强不息的:5岁时,李智因为意外事故导致强直性脊柱炎,双腿不能站立,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只能借助拐杖和母亲的肩膀去学校念书,晚上还要忍受身体的疼痛学习。从小学到高中,母亲陪伴在他身边,帮助他打理日常生活。“要不是因为母亲,我就没有念书的机会,今天的高考是我和母亲并肩拼来的高考。”李智说。从那组图片上还可以看到:母亲推着自行车把李智送到了考场门口,李智拄着拐杖进入了考场,他的脸上有坚毅也有苦楚。看着那张照片,我在想:他是因为拄拐而感到疼痛无意识中流露出了这种苦楚的表情吗?如果是,能不能给他准备一个轮椅呢?考点给所有参加高考、有需要的残疾考生备上轮椅或是其他一些辅助设施,这既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也是对他们自强不息精神的一种致敬,同时,对其他的考生和公众也是一种激励。
李智凭借着顽强的毅力考上了省重点高中,学校已经免除了他的学杂费,还每学期给他发放600元的生活费——这是一种来自学校的关怀和激励,那来自更大范围的呢?考场是教育系统的具象化环节之一,严明的考场中能否有一些更人性的东西,能让李智这样的特殊考生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更多的格外关怀和鼓励呢?同理,通往考场的漫长的路上,社会也能否对他们有所关怀和照顾呢?而不是任由父母和家庭,尤其是母亲来承担与支撑这一切。而相关的制度设计能给李智们提供的应该不仅仅是“轮椅”。
据报道,近日,网上一份高考“成本路线图”传火了。有人算了一笔账,从1977年以来的35年间,高考成本从最初的几毛钱“涨”到了现在的万元以上,高考已从考生“一个人的战斗”变成一个家庭的“全民战争”。虽然,对“高考成本”的计算口径存在争议,但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烦恼成本等投入的大幅增加却是事实。在这些成本大幅攀升的大环境下,如何给李智这样“资源匮乏”甚至是某些方面“先天不足”的孩子以更平等的求学机会和某些方面的额外关照,这不应该是一个被忽视的问题。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关爱孩子解决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让通往考场平等竞争的路变得更为平坦,也就是**************了母亲的心头之患。孩子是母亲的希望,也是社会的希望,所以,社会有责任为母亲分忧解难。
不知为何,我坚信李智高考能成功。我担心的是:高考过关的他,能被心仪的大学录取吗?更主要的是,他大学毕业后,能再次成功地找到工作吗?让一粒遭受了磨难的种子在通往教育公平的道路上最终能够结出完美的果实,这是对李智们最好的认定与支持,也是对那些送子上考场的困难母亲们最好的理解与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