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85、211,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一流大学,总是令众多考研人心驰神往。但由于考研的难度、竞争难度以及自身基础的优劣,二流大学自然而然成为了一些考研人的目标院校。进入二流院校是否意味着自己将会与名校的学生差之千里呢?他们还有机会吗?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考进好的大学,但是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在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并且面对于考研中众多强劲的竞争对手,在自身实力一般的情况下,退居二线未必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很多同学会对普通大学存有诸多顾虑:教学水平、师资力量、学习环境等等斯坦福的教学水平可能还比不上伯克利呢!从师资来看,斯坦福可能比伯克利平均水平好一点点,但是差距非常有限。斯坦福很多教授的心思不在教学上,而在办公司上,甚至搞投资上,而伯克利的教学要专注得多。另外,大学综合排名高,未必能够做到每个专业都好。
2、与二流大学相比,一流大学牛在哪里
为什么一流大学成才率总体上较高呢?或者说,一流大学相比二流大学,到底牛在哪里?
在对比了美国最好的20所私立大学和比较好的10所公立大学之间的差别,发现最主要的差异是前者给予学生非常大的选择权,而后者没有,这主要是人均资源多少所致。
一流大学人均拥有更多的师资、经费和实验设备,因此常常给予学生比较多的选择空间,而二流大学人数众多,学校照顾不过来,专业设置就比较死板了。
不幸的是,二流大学里大部分学生学习并不主动,在一个相对受约束的环境里,他们自己也变得拘束起来。4年下来,基本上变成了按照要求上课、考试、拿奖学金,然后毕业,这样一个被动的人。
第二个差异是环境,特别是同学本身的环境。
很多教育家认为,将哈佛大学某一年入学的全部1500名学生,送到一个二流大学接受(封闭的)教育,他们最后成才的比例依然会很高。在美国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一流大学的生源和环境是造就学生们成才的最重要的原因,而并非课程、教授有多大差别。
一流大学的学生水平比较整齐,而二流大学的就良莠不齐了,很多学生未必很会交友,有什么圈子就接受什么圈子。在一个平均水平高的圈子里,自己的水平也就高了;在一个水平参差不齐的圈子里,受到的影响是好是坏就很难说了。
3、如何制定二流大学的一流战略
●个人主动性
首先,我们还是需要明确,教育的目的远不止是上课和考试,而是围绕着未来生活展开的。因此在选择学习什么、不学习什么的时候,个人的主动性就非常重要。
譬如清华是一个工科强校,对比来说那里的文科资源几乎是零,放到中国连二流都算不上。假如你对文科比较感兴趣,完全可以去隔壁的北大接受人文的熏陶,混进教室听北大老师讲课。如果你只满足于选课、做毕业论文,那么视野一定非常窄。如果你有很明确的目标,并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善于利用周围的资源,那么你的成就绝不会被学校的圈子所禁锢。
那些进入二流大学学习的朋友,其实也不必对自己没有进入一流大学而耿耿于怀。两所大学老师讲课的水平并没有太大差距,但是一流大学每门课的要求会严格得多,二流大学则相对松一些,这时能否学好一门课,完全看的是自己的主动性。
一流学生和二流学生的主要差别不在于智商和考试成绩,而在见识上。
●营造一流的环境
什么样的圈子,决定什么样的命运。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之所以好,是因为有一个好的同学环境。在二流大学,你要主动弥补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在二流环境中刻意营造出一流的环境。
虽然说一流大学里学生素质普遍高一点,但是在任何一所大学里,都有聪慧贤德之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要自己有心向上,自能聚拢一批这样志趣相投的青年人,也自然能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实际上,这就是在平均水平中等的大圈子里营造出一个精英的小圈子。
那么这些比较优秀的学生和普通学生有什么区别呢?主要还是体现在主动性上。优秀的学生比较明确自己将来的生活是什么,对课程以外的事情非常上心,有比较强烈的领导欲望。
因此,一个二流大学在校的学生选择圈子很重要,不要总是选那些能够在一起吃喝玩乐却胸无大志的所谓志同道合者。
由此得到,无论是进入了一流大学还是二流大学,学生应该做的事情是:
首先,明确自己未来的生活目标,主动根据这个目标去尽可能宽泛地学习,培养技能,而不是被动接受学校给你安排的规划。其次,要有意识地构造一个好圈子。把握好这两点,任何一个有志向上的年轻人都会有所成就。(
www.SciFan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