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耐心等待》
赵忠心
孙女到一岁的时候,扶着茶几、沙发能挪着步走了。拉着她的小手,也能跟大人一起散步了。但每次带她在院子里走路,她总是很紧张,紧紧地攥着大人的手,一点儿也不敢松懈。尽管如此,这可是不小的进步,是改变孩子生活的新起点。
在能站立、走路之前,孩子是躺着、趴着或是坐着,“寸步难行”,事事得依赖大人,视野受到很大限制;不能自主活动,不能随心所欲,主动接触有兴趣、想探索的事物,“可望不可及”,活动范围也受到限制。
能站立后,原来只能仰视的,现在可以平视或俯视或眺望,视野大大开阔;能走路,手脚都获得了解放,可以自主、自由地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能主动地认识周围环境,探索未知的客观世界。
孩子到一周岁的时候,体重大大增加,有点儿分量了,大人抱着都有点儿吃劲了,多么希望孩子快点儿学会走路,好解除大人沉重的负担;孩子自己,又何尝不希望早一点摆脱自身的“局限”和大人的束缚?
然而,孩子从能站立到独立自主地迈出人生的第一步,还得要有一个过程,急不得。
有一天,儿媳妇在客厅里领着我孙女的手走了一会儿,她突然松开孙女的手,故意躲得远远的,要孙女自己走到她的身边:
“旸旸,来,到妈妈这儿来。”
孙女没有心理准备,愣愣地站立在那里。想要妈妈,可望不可及,颤巍巍地裹足不前,吓得都快要哭了。儿媳妇厉声训斥她说:
“你怎么这么没出息!”
说着就想扬起巴掌要打孩子的。见此情况,我急忙前去“救驾”,这才没让我的孙女为学走路吃皮肉之苦。让孙女为学走路挨打,会给她的心理留下阴影,就更不敢迈步前进了。
儿媳妇说,跟旸旸一般大的都会走路了,她怎么还不会呢?是不是营养不良?是不是缺钙?还是有什么疾病?太胆怯?……这一连串的疑问,反映年轻父母对孩子的生长发育过度地担心。
小孩子会走路早一些或晚一些,都属于正常,不可能整齐划一同一天学会。只要在遗传上没有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改善、教育和训练的加强,当初发展迟缓的也会赶上一般的孩子。
年轻父母要耐心等待。
当然,等待并是消极等待,要创造条件促使孩子的发展。但不要操之过急,“揠苗助长”。强迫孩子提前独立行走,会使孩子产生为难情绪,视走路为一件十分危险、可怕的事,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敢大胆地往前走。这样,反倒会延迟孩子学会走路。
一岁左右的孩子,一般已经具备走路的生理机能,只是还没有找到独立走路的“感觉”而已。一旦找到了走路的“感觉”,就会自动脱离大人牵着他的手,义无返顾地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就连孩子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学会走路的。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瓜熟蒂落”的过程,不能强行“赶着鸭子上架”。
过了没几天,儿子打电话来,兴奋地告诉我说:“旸旸,会走路了!我们也没教她、强逼她,她突然撒开大人拉着她的手,就独自走出去了!”
孩子走路,这也是一种本能,不需要教。条件成熟了,自然而然会主动迈出人生的第一步。
这人世间的事有时让人觉得很奇怪。比如动物,起步早、发展快的,往往最后发展的水平要低下;而起步晚、发展慢的,往往最后发展得水平要高。
你看那些低等动物,出生不久就会站立、行走。小鸡、小鸭破壳而出后,几分钟便会站立;小马、小牛、小猪,脱离母体不久,不用人帮忙就会自己站立起来,独立行走;有些水生动物,甚至从母体脱离出来就会在水中遨游,等等。但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跟我们人相比,却是很低下的。
而我们人是高等动物,从呱呱坠地到学会站立、行走得一年左右的时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可我们人的头脑却是最复杂的,智力发展的水平也是最高的。
这表明在生物界,一般情况下,起步越晚、发展速度越慢,往往发展的水平就越高。这大概是个规律。
孩子起步晚一些,发展慢一些,不见得是什么坏事。它是在积蓄发展的力量,一旦遇到了优越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很有可能一发不可收,超过起初比他起步早、发展快的孩子。
年轻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