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来源于生活,不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都有其相关的不同环境与背景,尤其是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就是从日常生活或生活经验中抽象出来的。如正负数概念,我们可以通过温度、海拨等生活具体例子引入相反意义的量,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在生活中很多人学完数学后,总是无法理解数学能为我们的生活做些什么或解决什么,直白的讲数学有什么用?对于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其实体现出我们很多人数学应用能力的低下,更深层次的是我们的数学教育对学生应用数学能力培养的忽视。
《新课程标准》指明我们的数学教育目标:通过义务教肓阶级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的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因此,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接着我们要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习应用数学的能力。但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很多时候只做到第一步,即只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那么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呢?
首先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学,我们应遵循从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储备知识出发,结合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这样即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能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如利用教室中的异面直线,来让学生分清楚没有公共点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前提条件是在同一平面捏,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平面”这一条件的进一步理解。
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很多学生会被里面众多知识概念搞混,但如果我们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去电影院看电影时,电影票会写明几排几号,这样做目的就是帮助大家快速找到自己的座位,及时观看电影。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学生熟悉的实例,设置有关的教学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确实来源生活,渐渐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学生对方程和函数的学习都会感到非常枯燥,如果我们建立适当相关的数学模型,便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与相关的数学数学知识,进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今互联网已经彻底融入我们的生活,学生对网购也非常了解,我们可以假设这样问题情境:元宵节期间,某网店店主从厂家购进A、B两种礼盒,已知A、B两种礼盒的单价比为2:3,单价和为200元.
(1)求A、B两种礼盒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元?
(2)该店主购进这两种礼盒恰好用去9600元,且购进A种礼盒最多36个,B种礼盒的数量不超过A种礼盒数量的2倍,共有几种进货方案?
(3)根据市场行情,销售一个A钟礼盒可获利10元,销售一个B种礼盒可获利18元.为奉献爱心,该店主决定每售出一个B种礼盒,为爱心公益基金捐款m元,每个A种礼盒的利润不变,在(2)的条件下,要使礼盒全部售出后所有方案获利相同,m值是多少?此时店主获利多少元?
考点分析: 一次函数的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通过这样实际例子,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教育真正意义不仅仅是让我们的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掌握数学应用的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的把实际问题和数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形成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