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时代媒体镜头下的标准美女
从毛泽东时代走过来的一代人,总有着别样的一些记忆。那时候,我们所能看到的书籍、画报上的图片报导,一般都是高举着拳头,愤怒批判的表情,一脸的深仇大恨。其间也有女性的镜头,其表情也大多如此。
但毕竟,女性,是个美丽的性别,即使在那样的时代,新闻或图片记者,也愿意将美丽的女性装入镜头,以增加画面的色彩感。
不过,那时的发稿要求,是有着特样的审美标准的。电影《海霞》中,主人公因为漂亮些,而且多少有些城市女性的脸相,因而倍受折腾,遇到百般刁难。在那么一个年代里,政治的要求,已经渗透到审美的标准里,因而,出现在主流媒体(也只有主流媒体)上的年轻女性的“美丽”,一定要是胖墩墩、黑里透红,强壮有力、铁姑娘式的,大多数其实也是“八个样板戏”女主人形相的翻版。这里我们先看看样板戏的几个女主角的照片,也就知道当时官方所推崇的女性美丽是个什么模式了:
《红灯记》里的铁梅
《智取威虎山》里的小常宝
《沙家浜》里的阿庆嫂
《龙江颂》里的江水英
《海港》里的方海珍
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里的吴清华
现代舞剧《白毛女》中的喜儿
所谓8个样板戏,是指1968年前后推出来的8个,当时并不包括《杜鹃山》,除了上述7个外,还有《奇袭白虎团》,但中间没有女主角。
样板戏,不仅是“戏”中的样板,也是其他方面的样板,包括“审美”。博主为了使这个说法显得更可信,这里,以1966年—1970年文革最激烈的年代里出版的《人民画报》、《报》《中国画报(英文版)》等报刊所发表的女姓照片为例,择其最美者,组成两个“方阵”,借此回顾一下过去年代里,中国女姓曾经的美丽。
第一个方阵当然是女民兵。毛泽东主席曾经有《为女民兵题照》的诗:“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因此,画报里,最多的也就是“女民兵”的形象,而所有的“女民兵”,一般是“飒爽英姿”的标准版:
海岛女民兵
草原女民兵
操练场上的女民兵
南疆女民兵
军营女兵
进入军营的女民兵
虽然是“标准版”的女民兵,但是我们仍然能感受到那种青春的盈动,她们质朴的表情和健康的肤色,记录着那一代人美丽的标准!
第二个方阵是劳动女性:
采桑女
列车服务员
铁姑娘
城市清洁工
山寨女代表
知青女带头人
天津纺织女工
延安女知青
她们的青春,都是严严地包裹着的。这些画面,能进入当时的权威杂志发表,集中地代表了当时“官方”认可的美丽女性形象。转眼到了1976年的10月,长沙庆祝的伟大胜利,摄影记者镜头下的女性就没有了“铁姑娘”的“铁”,而更多是女性的柔美与丰盈。
长沙市五一广场庆祝胜利的姑娘们跳起欢快的舞蹈
从此,中国的姑娘们,走进了真正的春天,在尽情地挥洒着性别的美丽……
(注意:本文图片,选自文革期间的出版物,大多未署名,有摄影作者发现,请来信指出,本博主一定加注摄影作者名字。如需转载与摘编本博文章,须注明“一清博媒·人民站”,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