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院长
UID: 84710
精华: 0
发帖: 2538
威望: 5 点
积分转换
愚愚币: 2076 YYB
在线充值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277(小时)
注册时间: 2010-01-23
最后登录: 2019-12-21
楼主  发表于: 2017-01-30 16:03

 江苏大学党委书记:双一流建设不是简单“拔尖”

愚愚学园www.SciFans.net温馨提示:
■本报记者 陈彬

    我们必须明白,双一流建设并不是简单的拔尖,而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果从一开始我们的选择标准有所偏离,最终损失的是国家利益;相反,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择需建设,国家也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今年年初,袁寿其结束了自己在江苏大学校长、书记一肩挑的工作状态,正式卸任校长,专职担任起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而就在卸任校长职位前的一个月,袁寿其刚刚在媒体上公开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以校长身份对公众发声。

    这篇文章的主题只有一个双一流建设。这是自2015年国家提出双一流建设以来,袁寿其在脑海中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时,袁寿其的话题也没有离开双一流建设。

    两个逻辑

    既然讨论双一流建设,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才能算是一流?

    所谓一流,必须是在某个领域中大家公认水平最高。袁寿其表示,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公认一词,它代表着一流学科与一流大学往往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反而更像是圈内人的一种约定俗成。而这其实是给双一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

    政府提出双一流的目标,这是正确无疑的。甚至可以说,双一流就是国家两个百年梦想在高校中的具体体现。但其评价体系的建立却是一个难题。采访中,袁寿其举例说,我们的干部选拔制度经过几十年修订,至今尚有不完善之处;高考制度几经变革,依然受人诟病。因此,指望双一流评价体系一开始就被公认是很难的。

    然而,这并不妨碍高校向双一流的方向努力。

    袁寿其在2016年年末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曾提到,学科是构成大学的基本元素,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基石,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就是一流学科建设,这就赋予了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在双一流建设中的神圣使命。

    他表示,要发挥好优势特色学科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必须要突出两个聚焦:首先是要聚焦学科学术逻辑,提升学科实力水平;其次是聚焦学科社会逻辑,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换句话说,学科建设要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尤其是一流学科更应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领域,精准发力。

    一个学科的发展,首先要在学术上有先进的地方,同时对社会要有贡献。这一点,不管对基础学科还是应用学科都是通用的。当然,发展基础学科的眼光要放得长远一点,但如果以世界一流为目标的话,大方向是不能改变的。袁寿其说。

    那么,发展一流学科,进而建设一流大学,我们该从哪里入手呢?

    三个原因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自然是最重要的责任,袁寿其便将双一流的突破口放在了这里,尤其是人才的国际化上。至于原因,他的解释言简意赅:如果全世界的优秀年轻人都要在中国上大学,那么中国的大学就是世界一流大学。

    然而遗憾的是,至少在目前,我国高校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还是相对不足,在对外交流中,我们的优秀人才大量外流的大趋势在短时间内似乎也难以改变。对此,袁寿其作出了自己的分析。

    首先,产生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还是国内高校在科研和教学方面距离国际先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一个现状。袁寿其说。其次,我们在国际交流中还存在语言沟通不力的问题,毕竟世界上其他国家会讲中文的人并不多。于是,语言就成为了我们沟通的一种障碍。尤其是一些非英语国家,语言在人才交流方面就更成为一个问题。此外,袁寿其还强调,在观念上,目前国内部分高校的国际化意识并不强,少部分人甚至还抱有为什么要拿国内资源培养外国人的观念。

    对此,他表示,我们一定要意识到,目前国内顶尖学者很多都是在国外留学多年的,其创造的价值也是在国外学习后才产生的。当前,我国在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上已经是世界强国了。但我们不能只输出物质产品,同样也要输出智力产品。我们培养留学生,把他们培养成校友和朋友,这对于我国未来的文化软实力以及未来的国际学术交流都大有裨益,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自己。

    在袁寿其看来,在这三个原因中,前两个原因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因此,如果说人才的国际化是双一流建设的突破口,那么国际化意识的加强就可以看作是人才国际化战略的突破口。

    我们的产品已经遍布全世界,但培养的国际人才还很少,影响力也不够,文化软实力更加不够。目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国内高校也迎来了国际化新机遇,我们应该有所作为。袁寿其说。

    一个目标

    在采访中,袁寿其将很多话题的焦点都落在了人才两个字上。

    大学和学科是分不开的,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这就好像一个家庭,即使祖辈很厉害,但如果父辈不行,这个家族一样会垮。国家也是同样的道理,这就凸显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袁寿其说。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一些问题。对此,袁寿其也不讳言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改革,不改革就不能适应双一流建设的需要。而在这些改革中,他觉得最需要的还是思想理念的革新。

    高校培养的人才是要引领国家发展的,但目前我们培养的很多人才甚至还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在袁寿其看来,高校培养的优秀人才要在走出校门后,能引领行业、产业乃至引领社会。对这种领袖人才和精英人才的培养是每所学校都必须树立的目标。然而目前,很多学校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会一门技术,找到一个工作,这并不是高校所应该树立的目标。

    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对精英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少部分顶尖高校的事情,而大部分高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就足够了。对于这种观点,袁寿其明确表示反对。

    我们当然不能按照这样的模式对高校进行划分。试问,如果培养精英人才只是顶尖高校的事情,那么仅仅毕业于普通院校的马云是否应该算是精英人才?袁寿其表示,每所学校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学科,每个学科也都有优秀的青年人才,这些学生的发展一定是以精英为培养目标的。因此,如果非要将精英人才的培养任务落到少数几个学校,这显然是错误的。

    然而,每所学校除了有优势学科之外,也存在大量非优势学科,它们的培养目标也应该是精英人才吗?

    对此,袁寿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2016年,江苏大学共有近200名学生出国留学。其中一名毕业于英语系的学生被世界顶尖名校哈佛大学录取,而英语专业在江苏大学是名副其实的弱势学科。这说明,无论学科本身地位如何,都应该朝着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努力,努力了不一定做得到,但至少会比现在要好得多。

    一个标准

    2015年年底,国家确定了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规划。但时至今日,原本拟于2016年发布的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却并没有出现在公众面前。对此,袁寿其表示,对于高校而言,双一流建设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顶层设计,同时也需要明确一些细则。目前双一流的大方向已经明确,但具体政策却并不明晰。

    此外,袁寿其也表示,政府还需要出台一些政策,对高校进行引导和鼓励。在我国,政策的驱动力是很强劲的,因此我们要打好政策牌。但与此同时,在一些包括人、财、物等方面的政策上,目前高校普遍感觉束缚还比较多。因此,还需要更进一步放宽政策空间。包括国际合作交流,也需要在政策方面进一步提供便利。要知道,对比国际一流大学,国内高校至少在国际师资和留学生的比例上还是远远不够的。

    袁寿其举例说,香港科技大学只有二十多年发展历史,但现在已经算得上世界一流高校了。而它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正是国际化的师资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我们的国际化师资较少,而且这些师资更多的是之前派出去的本土老师,这种模式当然是有必要的,但并不够,我们还需要更多直接来自国外的师资力量。在这方面,相关政策需要有所体现。

    袁寿其强调,在双一流建设中,目前国家政策层面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还是选择标准的问题,也就是什么样的学科和高校可以进入双一流建设中。

    在这方面,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一流学科和一流高校的入选标准一定要和国家宏观战略相关。换句话说,其入选的标准不仅是谁最强,而且应该考虑谁最需要。他解释道,双一流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建设强大的国家,因此,什么学科是国家建设最为紧缺的,什么学科就应该入选。当然,我们要选拔此类学科中,学科基础最好的加以扶持。

    我们必须明白,双一流建设并不是简单的拔尖,而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果从一开始我们的选择标准有所偏离,最终损失的是国家利益;相反,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择需建设,国家也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袁寿其说。
分享:

愚愚学园属于纯学术、非经营性专业网站,无任何商业性质,大家出于学习和科研目的进行交流讨论。

如有涉侵犯著作权人的版权等信息,请及时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