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院长

UID: 100708
精华: 0
发帖: 665
威望: 100 点
积分转换
愚愚币: 796 YYB
在线充值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19258(小时)
注册时间: 2011-03-28
最后登录: 2021-07-2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03:00

 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七)

 【编者按】

  8月30日,安徽召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卫红,安徽省政府副省长谢广祥出席会议并讲话。本次会议围绕贯彻中央关于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相关文件和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了“十一五”以来安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就进一步深入推进安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本刊就此次会议作专题报道,以飨读者。

  ■高端观点

  立足安徽实际 构筑创新体系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李卫红

  安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立足地方,锐意改革,创新发展,建立了新的优势,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前,安徽正处于全面转型、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安徽高校要抓好机遇,用好机遇,乘势而上,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安徽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提出要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这是一项重要的举措。安徽高校要继续坚持开放发展,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充分释放创新要素的活力,全面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潜力。

  二是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构建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的社会服务体系。安徽高校要立足本地实际,大力开展决策咨询研究,推进成果的转化应用,全面提升社会服务水平。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高校社科工作者把个人学术兴趣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术研究与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要完善高校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实践考察、社会调研、挂职锻炼等制度,为他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提供条件。要积极推进科研评价改革,综合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是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体系。要继续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扎根实践、勇于创新、治学严谨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要下大力气培养青年学术后备力量,更加**************青年教师群体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为他们在学术上的尽快成长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要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造就一批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名师大家。对杰出人才要细心发掘,大胆起用,加倍呵护,要正确处理形成高原和造就高峰、高端人才引进与本地师资培养、人才分类管理和“人才特区”建设、学术培育和创新团队建设等关系,积极探索符合安徽省情的高端人才培养机制,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四是着力扩大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体系。安徽高校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落实这次“走出去”工作会议的部署,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战略设计,加快构建教师队伍、科研成果、学术交流“走出去”的发展格局,探索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深度合作的新机制,构建学术研究交流的新平台,为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作出积极贡献。

  五是着力加强教育引导,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稳定。各级党委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增强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鼓励广大教师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研究宣传,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健全工作体制机制,维护社会稳定,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服务安徽区域发展

  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谢广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做了全面部署。教育部、财政部出台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教育部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全省高校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促进中部崛起、建设美好安徽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推进安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第一,要在繁荣文化、服务大局上有新认识。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我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经济强省、文化强省和生态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宏伟目标,围绕省委、省政府对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的重要部署,积极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在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建设美好安徽、加速中部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要在理论研究、思想引导上有新建树。要集中力量打造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想高地,取得具有安徽特色的理论成果。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坚持理论研究与宣传相结合,用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广大干部群众,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引导人们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

  第三,要在服务决策、推动发展上有新作为。要更加注重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安徽的生动实践,研究如何打造“三个强省”,走出“六条新路”,要聚焦急难领域和关键问题,寻求理论突破、形成学术创见、提出决策建议。当前,要紧紧围绕“十二五”发展的主题主线,加强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同时,要面向社会企业、面向大众,解疑释惑、咨询服务,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咨政育人功能,当好推动科学发展的智库。

  第四,要在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上有新提升。要进一步整合科研资源,建设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学术平台,打造一批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学术活动品牌,形成一套更加科学高效的科研规划和课题管理机制,造就一支德学双馨的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队伍,形成一批人才集聚、成果突出、实力雄厚的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建成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研究中心。

  第五,要在营造环境、组织领导上有新举措。要进一步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把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经费投入。进一步完善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健全表彰激励机制,切实加大奖励和宣传力度。进一步健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机制。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强大合力,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

  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 程艺

  “十一五”以来,安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省高校现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2万多人,1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以来,75人被评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2011年,在研各级各类社科项目8935项,是2005年的5.1倍,其中,国家级项目296项,是2005年的5.5倍;中央部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778项,是2005年的7.3倍。3项成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文库。获得了80%以上的省社科优秀成果奖。高校已经成为安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今后一个时期,全省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部署,特别是要把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要着力加强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按照“立足创新、增强能力、提高质量、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建设好60个左右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建设以国家和我省重大需求为导向和新兴交叉研究领域的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设立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目,支持重点研究基地的开放性建设,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

  二要着力推进多元化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重点研究基地联合,组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联盟,形成重大问题研究的“集团军”。鼓励高校联合组建产业经济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产业咨询服务中心、创意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研究与服务平台,形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创新平台体系。

  三要着力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和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支持高校统筹推进高端人才、科研平台、创新团队的一体化建设,培育国内国际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以主动承接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性研究项目,提供高水平的决策咨询服务为目标,打造若干能够对政府决策,对区域、行业发展发挥重要决策咨询作用的智库。以重点研究基地为载体,以社会服务为目标,以高层次领军人才为核心,遴选打造一批研究实力雄厚、机制灵活的高水平创新团队。

  四要着力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机制,建立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把创新程度和社会贡献度作为衡量科研质量的核心要素,形成正确的科研导向和激励机制。

  五要着力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加强区域文化研究,推出一批具有区域特点的文化精品,着力打造“徽派”文化品牌。加强新时期皖人风貌与安徽精神研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使之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访谈问答

  精心组织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近日,记者就安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高开华。

  问: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提出了什么目标?

  答: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提出了六项目标:

  一是通过组织开展协同创新,推动高校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国际合作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是通过实施一批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重大项目,引导高校优化资源配置,聚集创新要素,全面提高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三是通过加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学科建设、高端人才和创新智库建设,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

  四是通过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深度合作,共设一批联合计划,共建一批研究平台,转化应用一批科研成果,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体系,在社会服务水平和能力上实现新提升。

  五是通过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拓展对外交流途径和空间,创新交流合作的方法和形式,健全交流合作机制,推动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不断走向世界。

  六是通过改革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机制,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规范学术行为,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和惩治相结合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问:围绕上述目标,“繁荣计划”提出哪些具体内容?

  答:安徽高校“繁荣计划”提出了九项内容:

  一是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鼓励和支持高校积极参与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扎实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使用工作。继续实施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程。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标准。

  二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重点支持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局和学科创新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共同面对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基础研究;重点支持对传承中华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基础研究,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支撑。

  三是加强应用对策研究。支持高校围绕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建设,围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深入开展长期跟踪研究,推出一批高水准的系列研究报告、政策建议,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各界提供咨询服务。

  四是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以社会需求、学术创新为动力,整合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大力扶持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和应用学科,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建设,培育、建设一批有重大影响和领先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群。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术领域和学科增长点。

  五是推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依托安徽地域优势和高校举办的“孔子学院”等机构,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优秀文化和优秀成果走向世界。支持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支持高校办好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断提升安徽高校国际化水平。

  六是加强基础支撑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高校图书文献、网络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等专题数据库建设。加强“安徽学位与高校科研网”和重点研究基地网站建设。加强与现有信息服务机构的有效衔接,推动信息资源共享。

  七是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研究。支持高校围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与企业和社会各界开展合作研究,推出一批动漫作品、数字图书、科普产品等。鼓励和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共建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创新文化建设互动研究,推动教育科技文化融合。

  八是加快成果应用转化和普及推广。进一步开辟面向全社会的成果应用转化渠道,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应用转化和普及推广。加强科普工作,支持高校教师开展科普创作。组织开展“高等学校服务文化强省建设地方行”活动。鼓励高校面向社会开设“高等学校名师大讲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人文素质。

  九是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强化高校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责任。组织高校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构建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惩防结合、标本****************治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建立完善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问:实施“繁荣计划”有什么保障措施?

  答:我们明确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强化科研组织管理”等4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在经费保障上,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明确规定,省级财政在有关项目经费中单列经费,重点支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成果出版与推广应用、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并逐年加大投入力度。鼓励有关市县、部门和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多方面筹措经费,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渠道。

   ■实践探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推进文理交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坚持“学术优先、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科学管理”的办学思路,坚持协同创新,推进文理交融。“十一五”期间,共获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40余项,立项金额达5900万元,发表论文一千余篇,其中SCI/SSCI/EI收录论文近200篇。先后成立了“安徽省金融信息研究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公共安全科学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融合研究队伍,凝练研究目标,推动交叉研究,加强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发展。“安徽省金融信息研究重点实验室”与新华社共同开发的“金融信息量子通信验证网”,是世界上首次利用量子通信技术实现金融信息传输的通信应用网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验证网开通仪式。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作为一个典型的文理交叉研究平台,在科学出版社等国家级机构出版《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理论与实践》、《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等学术专著10多部;成功策划并主持了第307次香山科学会议,其研讨成果直接呈报给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及科教相关领域的八部委部长,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科学传播”为题的高级别政策论坛。

  合肥工业大学:打造特色科研

  合肥工业大学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加强应用研究,打造特色科研。省级人文社科基地“现代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承担了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战略研究”,组织并策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文丛》,入选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双百”出版工程首批重点选题。省级人文社科基地“产业转移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申报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和创新能力研究”获国家软科学计划重大项目立项资助,“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报告”被列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等。注重成果转化,2010年10月提交的“改革企业所得税分享制度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报告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采纳;参加了《走向和谐》4集电视理论专题片录制;参加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百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百问》的编写工作。

  安徽大学:构筑创新平台

  安徽大学将搭建科研平台作为提升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水平和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已经建成为在国内外有较高声誉的研究机构,被誉为安徽文化的一张名片;中国哲学与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等4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也成为省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机构。皖北文化研究及文化产业发展创新团队作为唯一的人文社科类创新团队入选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入选“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首席专家单位。《古文字谱系疏证》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徽学研究中心参与编制的《黄山市文化大市建设规划》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为安徽省暨黄山市文化建设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功获批作出了重要贡献。淮河流域研究中心与合肥市联合共建合肥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安徽师范大学:培育学术精品

  安徽师范大学采取一系列措施,打造学术精品。一是发挥科研平台的引领聚集作用,推动学术精品产出。省部共建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出版了“李商隐研究”等系列学术精品成果。二是科学定位,合理规划,注重优势学科发展,提高学术精品意识,培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徽学研究、旅游规划、教师教育研究等一批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学科研究方向,产出一批特色学术精品。三是承担高级别科研项目,产出一批创新成果。“十一五”以来,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1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6项项目结项鉴定等级为“优秀”,1项成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四是通过“双十人才”引进计划,学科建设关键、重要岗位计划,科研创新团队计划,资深教授计划和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等,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一支规模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为学术精品的不断涌现奠定坚实基础。五是建立健全科研奖励制度,改进调整科研评价机制,努力营造自由、竞争、开放的学术氛围,为培育学术精品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安徽财经大学:注重内涵发展

  安徽财经大学坚持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坚持“平台多元化、研究团队化、项目高端化、成果精品化”的科研工作理念,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通过实施教师博士化工程、龙湖学者计划、学术带头人计划、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措施,大力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通过构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咨询服务、科研体制改革、信息建设“六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建设科研平台,成立虚体研究机构21个,打造科研创新团队;通过举办社科研究方法研修班、核心课程培训班,构建多层次学术研讨机制;通过推行校内学术报告制度、密切与国内外大学的联系和互访制度、邀请校外专家作学术报告、主办或承办国际国内较有影响的学术会议等,扩大对外交流。连续出版了《安徽经济发展报告》、《安徽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报告》、《安徽贸易发展报告》等研究报告,打造服务社会“名牌产品”。“十一五”以来,获国家社科课题53项、教育部课题98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0余项。
分享:

愚愚学园属于纯学术、非经营性专业网站,无任何商业性质,大家出于学习和科研目的进行交流讨论。

如有涉侵犯著作权人的版权等信息,请及时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