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中华民族使用漆器的历史长达八千年。相比于中国文化名片之一的陶瓷,漆器可能名头没那么响亮,但如果你有看到过博物馆那些精美绝伦的漆器文物,或者了解漆器的制作过程,你一定会被一代代祖先在漆器制作方面非凡的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技巧所震撼。
《韩非子·十过篇》中曾记载:“尧禅天,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染(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奢,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可见,漆器在尧舜时期已经作为礼器和食器,成为贵族生活必需品。
按我们现代人对于奢侈品的定义,奢侈品的制作从选材到加工制作都体现着一种奢华的品质和完美的细节。中国传统手工艺代表之一的漆器,从原材料采集困难程度,手工制作工艺的复杂性,到成品的精致,漆器无不透露着其奢华低调的稀缺品特性,是历来被王公贵族所偏爱的奢侈品。
漆器为何如此珍贵?首先从它的原材料就不易得。
漆器的原材料叫生漆。“百里千刀一两漆”,就是说,要在漆树上割上千刀才能收集到一两生漆,足见生漆的珍贵。
尽管如此,一棵漆树一年的产量最多仅有一斤,每割十天需歇十天,每割一年需歇一年;倘若年年收割,漆树会很快死掉,而且一棵漆树的整个生命周期只能割出10公斤左右的生漆,割漆时的刀口还不能超过十刀,
而且,采集生漆的工作需要熟练的采漆工才能操作,还要在夜间进行,在漆树上割出合适深度的口子才能保证漆液流出。流出的漆液先是白色,氧化后会变红,再经过熬制提炼才会成为可以髹漆的涂料。由此可见,漆器从原材料就上已决定了它的稀缺属性。
历经辛苦获取原材料后,接下来就是制作了。手工制作漆器的流程很复杂,其流程包括底胎、装饰、打磨、抛光等,每一道流程都由数十种工序组成,比如底胎就有10多道程序,装饰环节甚至需要上百种工序。要做好一件漆器作品,耗费时间相当长,少则两三个月,多则三年五载,面积较大、工艺复杂的漆器,往往需要团队的配合才能完成。制作周期之长,技法之繁复,在依靠纯手工制作的年代,唯有匠心驱动才能沉下心来投入其中。
而且,这个过程中,要成功制作出一件相对完美的漆器,有很多前提条件。一般来说,中国大漆制作时,温度要控制在28摄氏度到30摄氏度,同时湿度要在80%左右,才能形成坚固的漆膜。很多漆器手工匠人常说,漆器是有脾气的,漆器制作“三分人做,七分天做”,成功与否、品质好坏,在天不在人。
漆器得来不易,但作为生活器具,其具有有轻便、易洗、无异味,耐酸碱、隔热等许多优于其他材质器物的特点,且在陈设观赏方面,又因其精美绚丽而深得人心。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漆艺的创作工艺也在不断创新和优化,借助于新技术诸如3D打印,将数字化技术与人工漆器生产工艺相结合,提升了漆器生产的效率,为漆器的日常化和普及性提供了切实的可行性。曾经的“王谢堂前燕”,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
同时,越来越多的新匠人投入到中国传统工艺的创新性传承中,对传统工艺品进行重新解读和思考,并探索通过现代化设计让它们在融入人们生活中获得新的生命力。范慧就是其中一位。
为制作符合当下审美趣味和生活品味的漆艺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和使用漆器,范慧决定在当代设计元素与中国传统漆器手工艺方向深入探索。她潜心设计了一批漆器茶具,并带领慧子设计事务所团队,前后花费将近1年时间,深入到“中国四大漆器”之一的福州脱胎漆器主产地福建福州的漆器制作工厂、工作室、作坊,与当地一些漆艺大家和青年漆艺家进行深入学习、交流。
这批漆器茶具属于范慧主导的品牌“慧设计”旗下原创生活器物,将当代设计元素与中国传统手工艺结合,融合了设计感和实用性。创作者们致力于让“慧设计”旗下的每一件产品折射出生活的真味,让原本蕴涵在生活中的智慧引发思索和感悟,逐步推动一点点微小改变的发生。一物一器、一言一行,承载着生活中独有的记忆和基因。
产品器型为一罐两杯,共六组色彩:朱砂、黛绿、钴蓝、黄标、黑金、白金,时尚大方又不失典雅精致,一经推出,反馈不错,还受到了很多追求生活品质的年轻群体喜爱。对产品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加微信wzw15555沟通咨询。
中国漆艺流传了几千年,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了解、认知,如果能喜欢,让漆器走进日常生活,在实际使用中体验中国式生活方式,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这就是传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