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院长
UID: 81548
精华: 0
发帖: 2035
威望: 5 点
积分转换
愚愚币: 141 YYB
在线充值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3(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2-11
最后登录: 2022-10-02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0 12:45

 移动医疗还没开场,投资人最看好哪3个领域?

从2014年开始,移动医疗的话题异常火爆。无论是已经出现的独角兽级公司,还是大药企陆续启动的案例大****及研讨,亦或是各类由券商和孵化器主导的活动,一时间风起云涌,“风口”似乎真的到了。但到了2015年中,热度明显开始下降。如果我们参考Gartner曲线,移动医疗应该正处于狂热期的顶端附近。

移动医疗的概念从何而来?

1、2005年,帝国理工学院的IstepanianRobert教授第一次提出“MobileHealth”的概念,主要指:医疗健康行业新兴的移动通信及网络技术;

2、2010年,美国移动医疗峰会上的定义是:通过移动设备提供的医疗服务;

3、2012年,HIMSS举办的移动医疗峰会上,NIH院长FrancisCollins提到:移动设备提供了不可思议低的成本和实时的方式,用于评估疾病、运动、影像、行为、社交、环境毒素、代谢产物及一系列生理变量,移动医疗技术可能在生物医学研究的创新中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

4、在2013年,美国Welldoc公司推出的BlueStar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它不仅通过了FDA的许可,经过了临床试验的验证,而且成为了第一个需要医生处方并可被医疗保险报销的移动应用。

从海外的发展来看,移动医疗的产品化属性更强

现在喜欢说颠覆传统行业、实现巨大价值,那么在互联网+最发达活跃的美国,移动医疗真的颠覆了美国的医疗行业吗?笔者认为,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明显的颠覆性企业出现。而且大部分企业反而呈现出很多反互联网行业的特点,比如说:

1、企业不通过市场手段,而是通过政府出台规定、强制要求来实现发展,典型代表企业是PracticeFusion,美国最大的云平台电子病历企业。美国83%的医疗服务在医院外发生(比如外部诊所),2006年北欧已经数字化联网,但美国医生也不习惯使用电子病历。直到奥巴马新医改,医生使用电子病历,政府就补贴4000美金。PF在一开始是给医生,待到医生有动力使用后,PF就开始大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并向前后端延伸(影像系统、诊断)。目前,PF有三万个认证医生简历可供查找,2014年有4900万病人。

2、产品研发还是遵照传统管制方式。顺应行业特点,而不是颠覆。无论是前面提到的BlueStar主动申报FDA,且付费方明确,还是帮助医生私立执业的平台Zocdoc,都没有改变行业方式,而是在顺应及优化。

说到这里,笔者并不是认为国内移动医疗发展的方向不对,只是想提醒大家,医疗行业由于前面分析过的很多特点,其被颠覆的速度一定不会像传统行业那么快,移动医疗创业公司一定需要更多的耐心,理清自己的阶段性目标,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我们再来看一下中美医疗的基本面差距:

1、每千人医生数量,美国是中国的三倍。中国的人均医生数中,还包括大量没有拿到执业资格证书的医生。合格医生、尤其是高水平医生的供应严重不足是基本矛盾,且在十年内都没办法解决。

2、中国医生90%以上在公立体系上班,美国的医疗服务有70%以上在私立体系完成。不够市场化的环境,造成很多事情动力不足。

3、美国医生的平均年薪是25万美金,中国医生的平均薪水是1万美金。美国医生会注重自己的牌照、声誉等,而中国医生实际上不得不接受灰色收入来提高收入水平。

4、中国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大,一方面源于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另一方面来自中产阶级崛起带来的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要求。

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初期发展历程是典型的CopyToChina,但由于中美的医疗行业基本面相差很大,因此众多的美国模式并不一定适合在中国落地。真正希望做移动医疗的创业公司,必须对国内的情况非常了解,才能找到痛点,避开大的风险。同时需要对国内医疗改革方向保持正确的判断,比如多点执业落地的进度等。笔者在读MBA时,有位教授的话说得非常好:大的商业计划往往存在于变革时期,面对deregulation的机遇,准备好的人会从中得到巨大利益。

国内移动医疗的发展

  1、2011年3月,好大夫发布iPhone版APP;

  2、2011年11月,春雨掌上医生上线;

  3、2011年12月,丁香园健康互联频道开始发布相应的专题文章;

  4、2012年上半年,一大批移动医疗初创企业产品开始上线;

  5、2012年下半年,针对单科领域的移动医疗产品开始逐渐出现;

  6、2013年,移动医疗开始成为投资热点,各种会议和学术探讨非常频繁;

  7、2014年,开始不断有重量级企业浮出水面,尤其是BAT跨领域出击,进入移动医疗;

  8、2015年,李天天说“移动医疗移不动”。拿到巨额投资的移动医疗创业公司纷纷转型,做孵化器、开线下诊所,互联网属性越来越弱。

前阵子行业有争议,移动医疗的阶段究竟是下半场还是没开场。笔者认为这两个说法都对。

还是从Gartner曲线来看,第一波从萌芽期到期的阶段,上半场已经结束,许多盲目追求风口的创业者和投资者都已经入场。但当这一群人做了很多方面的尝试,却发现走不通之后,再有新的公司希望做类似尝试,就很难再融到资。

而体量较大的几家公司,虽然也不能说已经成功,但由于拿到了较雄厚的资本,有了一定的人才积累和经验沉淀,已经成为相对稀缺的投资标的,为持续发展获得了一定的领先优势。

但就整体行业的发展而言,由于并没有真正的颠覆性企业出现,行业原有特性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因此后续依然有希望出现新的优秀创业企业,只是对创业者的要求变得更高了。从这个角度来说,颠覆性的移动医疗,尚未开场。

简单总结,笔者目前看好三大类移动医疗创业投资机会:

1、提高医疗信息化水平的“工具类”

真正想把医疗IT做好,更多还是要靠了解业务流程的人,而不是单纯的IT人。某国内医疗信息化公司为了做好国内某三甲医院的项目,从日本引入了200人的专业团队,才能保证交付质量。不过这一类企业在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国人对软件及人力服务的付费意愿向来很低。以最典型的HIS系统为例,一方面,厂家超多,质量好的凤毛麟角,因此大多依靠价格战,收不到合理的利润。另一方面,医院不愿意付费,不能搭建好的系统,制约医院的信息化水平。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下,笔者在医院看到的很多行业软件水平之低,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因此在医疗行业改革中,如果有好的团队针对细分市场认真做好信息化工具,是有希望做大的。比如私有诊所连锁。笔者认识的很多私有诊所的创始人都对市面的软件不满意,很多不得不自行开发。

2、技术突破的“技术颠覆类”

科技和资本永远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传统的医疗器械技术其实大多来源于成熟工业领域,因为安全稳定才是最重要的。但在移动医疗领域,有可能绕开工业应用这一中间途径,直接由技术造成颠覆。

当然,技术突破的难度是非常大的,现在虽然出现了很多可穿戴设备,但实际上能达到医疗级要求的基本没有。如果一旦出现技术突破,将会有巨大的颠覆意义。寻找此类机会,需密切**************国内外市场。Google、苹果等大玩家都在**************这一领域,但目前仍未突破。

大数据也是目前的一大热点,方向是对的,但短期内很难有爆发机会。但沿着“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的发展线路,如看到特别优秀的团队,投资公司可能会做提前布局。

3、商业模式的“模式颠覆类”

由于中美医疗体制的先天差异,在商业模式这个领域,中国比美国更有机会出“异类”、出“黑天鹅”。

但在这个领域要想成功,一定要结合“政策”(如多点执业、远程医疗、分级诊疗等)、“人才”(互联网人才与医疗人才的结合,缺一不可)、“行业整体利益链条”(得医生者得天下的伪命题),来考虑存在的机会。

目前“半成功”的例子是重度垂直领域,因为可以自行完成闭环。这个道理,有点类似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更有可能出现全产业链的集团,因为可以形成更好的质量控制和灵活快速。愚愚学园www.SciFans.net
分享:

愚愚学园属于纯学术、非经营性专业网站,无任何商业性质,大家出于学习和科研目的进行交流讨论。

如有涉侵犯著作权人的版权等信息,请及时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