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提醒: 本帖被 cqmqc 执行提前操作(2012-06-17)
近日,英国自然出版集团正式发布了一份最新的《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在这份旨在测度高品质基础科研实力的榜单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17篇发表在《自然》及其子刊的论文数,以及其中第一作者单位论文13篇,出版指数8.58等多项指标成为入围这一榜单的中国高校之首,位列全球第76位。而进入此榜单的全球前一百名学校中,中国仅有2所。
“这个成绩与学校尊重科学研究规律、拒绝浮躁功利的学术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科大分管科技工作的副校长朱长飞教授告诉记者,“中国科大鼓励科学家十年磨一剑,教授不必在考核指挥棒下跳舞,即便是‘另类’研究也能找到生长空间。”
陈仙辉教授是从事新材料研究的专家。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性的高温超导体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当时还在读研究生的陈仙辉选择了高温超导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此后,他在这个领域一干就是20多年。
2008年3月,陈仙辉教授发现了氟搀杂的镧氧铁砷化合物的临界温度超过了40K,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证明了这类超导体是除铜氧化合物高温超导体外的又一高温超导体家族。这一研究成果在《自然》上发表,并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和国内两院院士评选出的当年度世界十大科技进展。这一成果取得的时间距陈仙辉入行时已经20多年。
“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他的研究突破是非常恰当的。”朱长飞教授说,“其实,科学家都有很强的荣誉感,做得好不好他心里有数,不需要你多讲。管理者的责任不是用硬性考核指标去逼他们,而是为他们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让他们保持从事科学创新的热情和动力。”
据了解,中国科大对教师实行“分类管理”,对处于“战略岗位”的各类专家教授,不提发表论文数等硬性考核指标,而以“阶段考核”代替“年度考核”,以“同行交流”代替“述职考评”。基本做法是三年一个周期,让教授们在同等层次、同类型专家之间进行一次学术报告和成果交流。
由于没有硬性考核这根指挥棒,学校给科技人员的空间和自由度相对要大得多。中国科大科技处处长罗喜胜说,“在科大,科学家的独特视角和科学品味总能得到尊重。”
这样的尊重还体现在宽容失败上。该校在十多年前就设立了校内青年创新基金,目前单项支持经费已达20万元。据统计,获得支持的年轻科研人员中有50%以上在第二年、第三年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大约有40%的青年基金项目没有达到当初设定的目标,但我们不认为这是失败。”罗喜胜说,证明一种错误其实也是一种发现,重要的是青年教师在研究中获得了经验和教训,丰富了阅历,这是一种有益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