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管教孩子要掌握分寸、尺度》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赵忠心
由父母亲自管教自己的孩子有很多的优势,诸如父母和孩子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感情亲密,可以感化孩子;真心实意地爱孩子,会设法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环境;父母和孩子关系亲近,接触多,更了解孩子,管教更有针对性,等等。但也有天然的难处。
一、很难掌握分寸,把握尺度
家长亲自管教自己的孩子,要么是心慈面软,舍不得管,程度不够,“欠火候”;要么就是过头、过分、过度、过火。就是说,好走极端。
比如,常言说:“爱之深,责之切。”爱自己的孩子,就希望孩子优秀有出息,对孩子要求特别严格,无论大事小事,原则问题非原则问题,事无巨细,一概严得不得了,指望把孩子造就成“完人”。
唐朝吴兢说:“爱而不知其恶,憎而不知其善。”爱孩子,就认为孩子哪哪都好,没有毛病、缺点,就是有也看不到;就是看到了也是“爱屋及乌”,不管不教,迁就放任。要说痛恨孩子,就看不到孩子的丝毫的优点或长处,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
要说给孩子自由,就撒手不管,一点儿规矩也没有。要说对孩子讲纪律,就一点儿自由也不给,一点儿自也没有。要说跟孩子讲平等,就和孩子一点界限也没有,结成“兄弟般的友谊”、“*************们和气”。要说跟孩子讲民主,孩子想怎样说就怎样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家长的话孩子可以当耳旁风,等等。
出现这种情况,家长一般并不是有意识的,往往是感情用事。家长和孩子之间具有血缘关系和亲情关系,根本利益一致。而家庭又是一个封闭的社会组织形式,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人们心情舒畅,情绪放松,说话随便,做事随意,无拘无束,一般不大讲究分寸和尺度。
中国有句古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的是下棋。比喻做一件事情,由于当事人身置其中,认识问题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的人看得清楚。
家长亲自管教自己的孩子,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特殊,往往不能客观地认识问题。因此,也很难掌握分寸,把握尺度。
二、必须讲究分寸、尺度
不论做什么事,要做好,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要“恰倒好处”。“欠火候”,程度不够,效果不好;过头、过分、过度、过火,同样效果不会好。这就是常说的“过犹不及”的道理。父母管教孩子也是这样。
比如,对孩子严格不放任是对的,但过度严格,就成为苛求,会使孩子缩手缩脚,畏首畏尾,或者引起反感、抵触。对孩子过度地爱,便成为溺爱,使孩子被爱所淹没,养成坏毛病,甚至走上邪路。给孩子过度的自由,就成为放任自流,会做出出格的事。纪律过苛刻,就会束缚孩子的个性发展,扼杀主动性、创造性。过度的平等,孩子不把家长放在眼里,家长就没有威信。过度民主,就是极端民主化,家长就会丧失权威和教育的主动权,根本管不了孩子。当然,严格、关爱、自由、纪律、自由不够火候,也会流于形式,走过场,收效甚微。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专门论述过这个问题。他指出,在家庭教育中往往容易出现两种偏向:一是过于宽容姑息,一点儿也不管教,任其为所欲为。二是规矩过严,事事都要秉承他父母的意旨。他认为“两者都失其平;不得谓之良教育。”他主张:“我们教小孩子当折其衷,一方面予以充分机会以发展自动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范围使他们不得随意乱动以免侵犯他人的权利。教育若能如此折衷施去,小孩子未有不受其惠的。”陈鹤琴先生所说的“折衷”,就是调节“过”与“不及”,拿捏好分寸,把握好尺度,使之适中,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外国的教育家也很重视这个问题。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把家庭教育中掌握分寸、尺度,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提出来。他认为,应当在纪律和自由、积极性和克制能力、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慈爱和严厉等几个问题上坚持“中庸之道”,即掌握好分寸、尺度,划清界限,处理好关系。他谆谆告诫父母们说:“不管你们采取哪一类教育方法,你们都需要一个尺度。因此,也就需要在自己的身上培养分寸感。”
要成功地进行家庭教育,做父母的对“度”的问题不能等闲视之。
三、管教孩子如何掌握分寸、尺度
1、首先要弄清楚“分寸”、“尺度”概念的含义。
何谓“分寸”?就是说话或做事的适当限度。何谓“尺度”?即标准、规制。这指的是范围的极限、边缘、界限等,可以简称为“度”。在一定范围之内,说话、做事会获得预期的效果;超出了范围,结果就会走向预期的反面。
比如说,对待客人要热情。但如果热情得不够,客人会感到主人似乎不大欢迎;而如果太过热情了,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的虚假。再比如,体育比****中的长跑,运动员开始掌握多快的速度好?起跑阶段用力过猛,跑得太快,把体力用绝了,到冲刺时没有了后劲;起跑阶段速度太慢,倒是保存了体力,但同其他运动员距离拉得太远了,冲刺时也会被动。至于长跑的最后阶段,何时开始冲刺好,也有个“度”的问题,冲刺过早不行,冲刺过晚也不行。
总之,做什么事情都有个“度”的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事情的成败。
“分寸”、“尺度”,是相当抽象的概念。只能“意会”,难以“言传”。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讲过一个小故事,可以帮助理解“分寸”或“尺度”的含义。他说:
一位农夫赶着小毛驴到集市上采购商品。由于采购的货物太多,农夫很心疼小毛驴,就让小毛驴只驮了一部分,自己身上也背了一部分。
农夫赶着小毛驴回家。常言说,远路没轻载。走着,走着,农夫感到有点儿累了。他本想休息一会儿再赶路,一看天色不早了,就把自己背上的货物,转移到小毛驴背上一些。小毛驴照样轻快地走着。
又走了一段路,农夫又感到吃力了,又将自己背上的货物,转移到小毛驴背上一些。小毛驴还照样走着。
眼看太阳快要下山,农夫的两条腿感到越发沉重,于是又把自己背上的货物转移到小毛驴背上一些。没想到,这些货物往小毛驴身上一放,小毛驴一下子就趴在地上,怎么也站不起来了。而当农夫把这第三次转移货物,重新从小毛驴的身上卸下来,小毛驴一下子就又站了起来。
农夫前两次往小毛驴转移的货物,都是在“承载范围”之;第三次转移货物把小毛驴压趴下了,卸下来它又能站起来。这“第三次”对小毛驴的负荷来说,就是“极限”、“边缘”、“界限”、“标准”、“规制”,就是“度”。
教育孩子也要有“分寸感”、“尺度感”,要看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行为能力。不能由着家长的性子,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2、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
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和性别特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不能单凭主观臆测行事。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心理发展水平、心理承受能力和行为能力等是有差异的,而且年龄越小,差异就越大。比如,一岁之内的孩子,一个月的差别就很大;而5岁和6岁的孩子,虽然差一年,但差别却没有一岁之内孩子一个月差别那么明显。同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心理发展水平、心理承受能力和行为能力可能很接近,但不同的孩子,也会有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孩子区别其他孩子的特征,即“个性特征”。比如有的孩子很勇敢、坚强,有的却很怯懦、软弱,管理的宽严分寸、尺度要“因人而宜”。别的孩子能够承受、接受的,你的孩子不见得能承受、接受,不要与别的孩子盲目攀比。此外,还要注意孩子的性别特征,男孩和女孩在性格、心理承受能力和行为能力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比如男孩往往豁达、坚强一些,女孩相对狭隘、脆弱一些,批评的方式方法和严厉程度要有所区别。在管教时应当重视、尊重这些差别,把握好“度“。
3、要有理智,克制无益的感情冲动,遇事不能感情用事。
“感情冲动”指做事鲁莽,不考虑后果。感情特别强烈,理性控制很薄弱的心理现象。“感情用事”就是仅凭一时感情上的好恶行事,不从理智的角度来看待和处理事情。
家长面对孩子的管理教育,对分寸、尺度的掌握往往受情绪的影响和支配。而家长的情绪也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支配,诸如孩子的现实表现,家长当时的心情、处境,家长对孩子的喜爱程度和家长与孩子的关系等。
比如,家长遇到高兴的事,对孩子就容易放任;遇到烦心的事,管教孩子就容易过火。孩子表现好,家长就容易放任孩子的过错;孩子表现不好,家长管教态度就容易粗暴。特别招人喜欢的孩子,即或有错,家长也舍不得严厉批评;不大招人待见的孩子,偶尔有一点儿小错,也可能惹起家长的“无名火”,甚至吹毛求疵。在“重组家庭”中,是不是有血缘关系,也有可能导致失之过严或失之过宽,等等。家长应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