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
实习生 卢义杰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8月24日 05 版)
笔者调查发现,除了转折号,一些大学生求职培训机构也有学生反映,他们被忽悠了。“报道中的市场乱象,反映出社会对于接受高等教育后就业前景的巨大疑虑,这是高招改革之后的必然结果,需要就业观念的改变。”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周详说。
在周详看来,市场正是利用大众的矛盾心理,形成了利益链条,就业培训只是其中的显性部分,商业气息浓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分析道,大学生求职时的迷茫,往往与不了解自身个性、缺少职业定位技巧、缺少职业规划的教育有关。
熊丙奇认为,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地位比较低下。他指出,尽管1993年大学生自主择业时,教育部就要求各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真正实施的并不多。时至今日,有些学校仍将该教育停留在灌输和政策宣讲,而不是俱乐部、社团、情景模拟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因此,学生难免觉得索然无味。
广州市韦志中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李斌表示,一些大学生心里觉得不妥但不忍拒绝,这种心理现象说明大学生缺乏独立性,在人际交往中依赖于另一方,被动接受自己不想要的。“这样的人容易受他人影响、暗示,从众心理明显,在一些关键时期失去立场,给自己更大压力。”
李斌认为,随着社会竞争、职场压力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学生群体中,他们希望在走向社会之前,就能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生存法则。正因如此,大学生职业培训类的项目恰好满足了大学生需要。
“如果真的是服务大学生,那就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些培训公司在封闭的空间内,一对一地对学生输入信息……不断游说之后,人的精神防线早已松懈,便相信这样的培训对自己有益。之后利用学生心理弱点,攻破心理防线,取得效果,再步步为营,扩大战果……”李斌根据以往报道分析。
但是,周详并不认为培训市场混乱与教育培训准入有必然联系。他指出,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增强学校就业指导方面的职能。
熊丙奇指出,有些培训机构之所以抢手,是因为它提供了实习或者面试机会。“在国家和学校层面,要注重信息公开,给每个学生公平的实习机会,求职信息应该向每个学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