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汉”“饿汉”各有各的喜与愁
——青海乐都教育布局调整调查记
本报记者 马富春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8月29日 03 版)
28万人口,4万名在校学生,每年有2000多名学生考上大学。在青海省,乐都县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县。
乐都县有19个乡镇,其中14个在大山深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乐都在校学生数减少,农村学生大量进城,教育格局发生着重大变化。从本世纪初开始,乐都先后对全县高中、各乡镇小学教学点及全县初中进行了3次布局调整。今年3月,乐都县启动对全县初中学校布局的重新调整,撤销14个山区初中,全县初中全部集中到川区(平原地区——编者注)的5所中学,教育格局再次发生变化。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进乐都,实地调研这个西部教育大县布局调整的来龙去脉。
调整挡不住乡村中心学校的生源流失
当校长5年来,眼睁睁地看着校园里的学生一年年的减少,和大多数农村学校校长一样,乐都县马厂乡中心学校校长唐以存心里很不是滋味。
2007年,刚调任马厂乡中心学校校长的时候,马厂学校学生超过了700人。2011年9月新学期开学,唐以存得到的数据是230人。
“人少了,校园安静了许多。”马厂乡马厂村的村民也发现,近年来,这个学校的学生人数逐年减少,过去人声鼎沸的校园明显人气不旺了,活动也开展得很少。
在马厂乡,教育事业也曾经红红火火过。2004年以前,马厂乡有两所九年制学校,合起来有上千名学生;2004年,随着学校人数的减少,两所学校合并,学生全集中在现在的马厂中心学校。
“2005年以来,每年有60~70个学生要转学出去。”唐以存明白,即使两所学校合并,也难以阻挡这种趋势,只要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随父母进城就读的孩子必然会不断增加,这导致“一个村教学点只有几个学生的情况比较普遍”。
为了保证中心学校的学生数,促使乡镇内部优质资源相对集中,从2009年开始,马厂乡撤并掉了5所教学点,各村三年级以上学生进入中心学校就读。如今,乐都县有一半行政村没有教学点,乡镇中心学校的小学寄宿生也在逐步增加。在马厂中心学校,全校150多个小学生中,有70个在寄宿就读。
撤并教学点后,乐都充实了乡镇中心学校的教师配置,撤并教学点的老师都补充到中心学校,还有缺口的再从别处安排。各科老师配置齐整了,教学实验课程都得到保证。在马厂中心学校,撤点并校后的第一年学生人数确实有所增加。
但随后,“学校规模大了,老师们的劲更足了,可学生还是在减少。”唐以存说。
乐都县教育局基础教育中心主任张永鹤分析,乐都农村学生减少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农村计划生育政策造成学龄儿童减少;农民外出务工,孩子随父母迁出去外地就学;近年来,农村在家男青年出现娶妻难,造成新生儿减少。
“人人渴望接受优质教育,农民外出务工,给孩子在县城就学提供了便利。”张永鹤说,和马厂学校一样,现在乐都农村学校学生进入县城读书的需求继续存在,县城学校的办学压力随之越来越大。
“小学有些还在农村,进城家长也不好带,中学出去的更多。”在马厂乡,村民关小明说,现在村里老人居多,孩子小的时候都由老人带,上中学很多家长就把孩子接到城里去了。
在乐都,升入初中后孩子进城的状况普遍存在,农村初中生流失更为严重。2012年3月,乐都县启动第三次布局调整,山区14个乡镇中心学校的初中部全部撤销,在川区乡镇重点发展5所初中。
“要将5所初中建成标准化中学,教学质量和县城中学没有差距。”张永鹤说,按照就近的原则,山区的学生前往新建或扩建的川区中学寄宿就读,县上从硬件建设、教师配置、教学管理等方面重点扶持5所初中。
3月,马厂学校的初中部被撤掉,初中生前往山下的乐都四中就读,这下,这所大山里的学校又少了85名学生。与此同时,马厂学校54名教师中有16名调离。
马厂学校如今150名学生有38名老师,教师出现一定剩余,以前乡镇教师想办法往城里调,现在因为乡镇课时少,较之县城学校清闲多了,教师也不想进城。
安全成了越来越大的城镇中学的首要问题
崭新的教学楼、教学公寓、学生宿舍,干净整洁的食堂,绿草如茵、塑胶跑道环绕……这是初中布局调整后扩建的乐都四中。
在乐都县,四中是位于县城东部川区会迥镇一所规模比较大的中学。这几年,乐都四中校长宋选邦也见证了这所学校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
2002年,他刚来到乐都四中时,这所乡镇学校还是一所完全中学,高中每个年级有4个班,全校学生超过1000人,教师达到78人。这一年,乐都四中达到历史上最大规模。
当时,乐都县有5所高中,其中两所在农村。2003年,鉴于高中生从农村高中流向县城高中的趋势明显,为进一步优化高中教育资源,乐都县对全县高中布局进行调整。乐都四中高中部撤销,合并到县城的二中,四中成立小学部,成为一所九年制学校。那一年,这所学校小学、初中生加起来共588人。
和马厂学校一样,近几年,乐都四中所在的会迥镇的农民大量进城务工,四中的学生也在逐年减少,到2011学年,全校共有中小学生358人。
“人数减少,经费也少了,各项活动开展受到明显制约。”看着学校学生一天天在减少,宋选邦也无能为力。
今年3月,乐都县对初中布局进行调整。由于位于县城东部川区的乐都四中距马厂乡等3个山区乡镇最近,乐都东部山区3个乡镇中心学校的初中部撤并到乐都四中。
乐都四中对校舍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新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师公寓、食堂、标准化操场全部建成。今年春季开学,调整后的乐都四中学生人数猛增,达到914人。
在加大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乐都县也对教师队伍进行了进一步优化组合。教师要进入新组建的初中任教,不管原先是否在学校,都要参加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考试,考核合格后方可入职。
“学校经费增加、教师上课有了精气神、校园活动丰富多彩、教师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宋选邦说,就像放养的羊倌,羊群大了,羊倌就有劲儿使了,这次调整又让学校焕发了新的活力。
学生多了,经费足了,人员齐了,乐都四中得益于布局调整,学校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可新的困惑也随之出现。
布局调整前,四中主要面向所在的洪水镇招生,学生就近入学,不存在放学坐几十里山路的车回家的问题,如今,学校有一大部分学生来自山区乡镇,每到周末,有好几百名学生都要坐公交车回家。
“农村班车超载情况时有发生,最担心孩子们的安全。”宋选邦说,目前学校还没条件购置校车,学生周末回家大多坐班车,由于学生集中放学,班车超载时有发生,而学生回家的路都是蜿蜒崎岖的山路,想到这些,“实在睡不着觉。”宋选邦本想错开放学的时间,每周分5批放学生回家,可他发现这对学校教学秩序造成了新的混乱,学校管理很容易出现漏洞。
随着寄宿的学生增多,乐都四中学生管理的难度也在加大。布局调整后的乐都四中914人中,有698名住校,其中有相当部分还是小学生。
“以前是8小时在学校,现在24小时在学校。”中小学生天性好动,本来就难管理,如今,学生的吃、喝、拉、撒、睡都在学校,布局调整后,乐都四中的老师一方面要保证学生安全,同时,还要尽量使教学不受琐碎的管理工作的影响。
“学生卫生保健、医疗保障处于空白。”孩子就读初一,学生家长李贵明说,乐都四中现在并没有校医室和专业医师,上学期他的孩子肠炎发作,一时找不到救治的地方。
宋选邦也发现,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孩子大多是独生子,长期寄宿在校,缺乏亲情交流,回家后又受到溺爱。在学校,学生心里有事,往往会在同伴中寻求精神慰藉,这就容易出现个人情绪影响群体的情况。”
据了解,在乐都四中,学生结成“哥们儿”、“*************们儿”,和老师对峙,同学间大打出手的情况时有发生。
规模大了,质量更要上得去
家住马厂乡马厂村的关英梅、关英海*************弟俩从今年春季升入初中后就去山下的四中读书了。每个周五的下午,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弟俩花16元从学校门口坐班车回到大山里的家;每周日的下午,她们又坐班车从山里回到学校。
在乐都四中,关英梅在初一(2)班,班上有来自周边3个乡镇的24名同学;关英海在初一(1)班,全班有37名同学。宋选邦介绍说,这两个班的学生加起来可能不到县城一个班的人数,但考虑到这两个班合起来班额过大,影响教学效果,就分成了两个班。
“下面的学校老师教得好。”关英梅说,学校开展的活动也多,生活丰富多了,但花钱也不少。
“以前上中学就在中心学校,不用花钱。”关英梅的姑姑说,她的孩子上中学全在马厂中心学校,吃住都在家里,很方便,也不用花车费。如今,关英梅*************弟俩去山下念书,每人交了156元的铺盖费,每周往返坐车还得花钱。
宋选邦指出,乐都四中寄宿生食宿全免费,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书费也是全免,学生除了往返路费和基本的文具,在学校并没有额外花销。
“教学质量是关键。”宋选邦说,自年初布局调整以来,学校有三四个学生转学去了县城,从目前看,转学的学生并不多,但如果教学质量没有保证,出现大量转学也不是没有可能。
张永鹤说,近年来,为了能让孩子进县城学校就读,农村家长想尽一切办法,“甚至有人找省上的领导给下面打招呼”。如此一来,县城学校班额过大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有的甚至一个教室有七八十个学生”。
“家长在城里打工,孩子在城里上学照顾也方便。”宋选邦清楚,有很多农村孩子具备进城读书的客观条件,如果乡镇中学质量上不去,县城学校对乡镇学校生源的吸引力依然强劲。
“建设标准化校园、在全县范围优化配置教师,都是为了集中教育资源把乡镇中学办好。”乐都县教育局局长王宝业说,布局调整就是要最大化利用教育资源,集中办好几所初中,一方面巩固和繁荣农村教育,一方面减轻县城学校压力,从而推动县域内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规模大了,质量更要上得去。”宋选邦知道,得益于布局调整,乐都四中的硬件建设有了很大改观,学生明显增多了,但这并不必然会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要使学校持久发展兴旺,就得把教学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发扬优势,克服不足,不断增强软实力。
这个假期,宋选邦一直在为学生坐车的事和交通部门积极协调,同时,他也向上级反映了学校校医和心理辅导员配置的现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