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院长
UID: 86483
精华: 0
发帖: 414
威望: 5 点
积分转换
愚愚币: 547 YYB
在线充值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277(小时)
注册时间: 2010-02-26
最后登录: 2019-12-21
楼主  发表于: 2016-01-15 16:25

 不要评价某类人,请具体评价某个人

愚愚学园www.SciFans.net温馨提示:贴标签这种行为,是一定要禁止的。因为你对一类人的评价,不是犀利,你只是充满偏见。


      2006年4月,克林顿接受着名主持人(也是美国头号富婆)奥普拉采访。


      奥普拉问:“你的女儿有了男朋友,已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作为父亲,你给她关于男人的最好建议是什么?”


      克林顿毫不犹豫地说:“我只对具体的男人给她提供建议,从不对男人进行整体的评价。”


      这个回答是极其聪明的。


      因为,对个体进行分析,而非对人群进行定义,就能避免脸谱化的认识,类别化的偏见。


      男人不是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产品,他们千差万别,
相貌各异,性情悬殊,观念参差不齐,哪能被一句话就全部涵盖?如果有,也只能是“他们都是男人”,但也不尽然,说不定还有transsexual。


      1


      类别化人群的现象很多。


      比如,狮子座的人自大,双子座的人犹疑。


      比如,今天的中国文人,男作者写来写去就写了一句话:“瞧我多能干!”女作者写来写去也还是一句话:“看我多迷人!”


      比如,东北人打老婆,上海人怕老婆,贵州人买老婆。


      比如,文青又穷又酸,土豪又傻又富,小三又骚又贱,网民又蠢又偏激。


      ……


      这些评价我们都习以为常地用着。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以偏概全,我便一概而论,谁都不输谁。


      但如果冷静下来,就会发现,在这些语言之中,往往都藏着一种不自知的傲慢与偏见,在审判人事时,从一己之念或权威意识出发,对人群进行大扫荡。


      男人?一言以蔽之。女人?只字而言之。


      在这种评价下,一群人变成一个人,同一种声音,同一种行事方式,被同一种特质所收容。他们变得透明简单,如同草履虫、阿米巴虫等单细胞动物。


      2


      为了精确认识,人们会总结出更多的共性。问题是,这种概括的基础是对人、事、物一致且不变特征的把握。


      而人群恰恰是最易变的描述对象。


      因此,我们也极容易发现认知谬误。


      比如,你会发现,有些文青也又多金又有趣,有些土豪又机灵又有品,有些小三又坚贞又有情,有些网民又犀利又精准。


      没有人是全能全知者,在处理信息的时候,一旦我们形成自己对人群的信念,便深信不疑,遇到不同观点,便寻找新的证据以巩固自己——我们乐于持有偏见。


      可惜,先有结论,再有论据;先下总结,再作了解,都容易堕入思维僵局,进入认知的黑暗面。


      3


      但为什么,我们都知道类别化认识的弊端,还依然如此?


      因为,说到底,将人群分类叙述,是最轻松的信息处理方法。按高尔顿·奥尔波特的说法就是,它是最不费力的规则。


      宇宙那么大,世界那么杂,信息多得让人恐慌。倘若一一去深度研究,这一生,又哪里够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类别化认识,就出现了。


      因此,对于“类”概念,我越来越警惕,但同时,也越来越习以为常。


      4


      倘若你想认识和描述世界,“类”化就无可避免。


      因为它可以降低认知成本,满足思维懒惰,形成身份认同,达成自我保护。


      1、管中窥豹和以小见大,不乏矛盾点,但都基于一定的认知和阅历,可以让人省时省力,有助于降低行为成本。


      2、真正的思考是很累的,它要摒弃偏见,拒绝脸谱化、标签化、地图炮,深入真相、因果、本质。多苦逼啊。


      而“类”化却可以懒惰地面对信息。哪怕对人、事、物的认知判断不当,也能简单地处理、整合、叙述观念。


      3、分类能满足我们对社会认同的渴求。


      当你说“我们如何如何”, “他们如何如何”时,反衬形成,自我认同就能实现。“他们”越LOW,“我们”就越牛逼,借助这种方式,我们树立自我形象。


      4、《社会心理学》中说, 对族群抱有“刻板印象”这一天性,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


      比如,面对新疆人,我们不可能不警惕;


      面对全能神教的,我们不可能不敬而远之;


      面对杀人犯,我们不可能卸下所有心防,将他视为至亲。


      因为这些便捷和需要,我们很容易形成类别化认知,将人群分成ABC或上中下,下一个简单粗暴的定义。


      5


      说到底,类别化认知是危险的方法。


      因为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常常采取捷径和特定规则来了解别人。


      如果我们的刻板印象建立在丰富的经验上,它可以是处理复杂问题的简洁方法。


      但如果我们因为受刻板印象的蒙蔽,而无视一群人的个体差异,那么这样的刻板印象,就具有潜在的危害。


      所以,它的使用,得在了解充分的前提下。


      否则就可能沦为反智、反丰富、反常识。


      我想,克林顿之所以不对整个男人帮提建议,应该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分享:

愚愚学园属于纯学术、非经营性专业网站,无任何商业性质,大家出于学习和科研目的进行交流讨论。

如有涉侵犯著作权人的版权等信息,请及时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