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的调和油种类多种多样,橄榄调和油、花生调和油、玉米调和油、葵花籽调和油……不过,近日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揭露当前调和业存在的“潜规则”:用低价食用油作主要成分,却用高价油品来为调和油命名。
中国粮油学会常务副会长王瑞元公开表示:“比方橄榄调和油、芝麻调和油,其实橄榄油、芝麻油在其中的占比还不到1%,而是参加了大量低价的棕榈油,市场售价却不菲。”专家倡议,企业应该对调和油的称号和各种油脂的含量停止明示,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另外,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平安系副教授范志红指出,油脂的主要差异,除了风味之外,主要是脂肪酸品种和比例之间的差别,大约能够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高,亚油酸特别丰厚,难以凝固,耐热性较差,主要有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小麦胚芽油等。这类油合适做炖、煮菜,用来炒菜的话尽量别把油烧到冒烟才下菜。
第二类是各类脂肪酸比拟均衡,其中油酸最丰厚,低温下会混浊,耐热性较好,有花生油、米糠油、芝麻油等。这类油脂合适用来炒菜,但不合适用于爆炒或油炸。
第三类是单不饱和脂肪酸特别多,油酸特别丰厚,放冰箱里不凝固,耐热性较好,主要有橄榄油和茶籽油。
第四类是饱和脂肪酸相当多,稍凉一点就会凝固,耐热性最好,主要有棕榈油、猪油、牛油、黄油等。食用这类油时最好不要高温加热,能够用来凉拌或涂面包片等,最大限度地坚持其营养价值。
范志红提示,各种油换着吃最安康,而且最好是在一、二、三类的不同类别中交换,否则所得到的脂肪酸根本一样,起不到交换的作用。关于饱和脂肪酸太高的第四类油脂,除了运动量很大的人之外,不倡议经常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