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文的题目要清晰,明确地表达文章的内容,不要用一些中性词。举个例子,常识告诉我们,对农田施肥是会增加农作物产量的,现在一个研究工作是要对这个问题进行验证,那么一个能想到的最直观,最大众化的题目是“施肥对农作物产量影响(的初步分析)”。这个题目很切题,但绝对不算一个好题目,甚至换另外任何一种说法,都比这个更有吸引力,更乐意让人阅读。
一篇论文(论文投稿GCB,得到编辑和审稿者的肯定,很快发表出来)。对于阴性结果,在现在这个时代,似乎也还是有很多去处的,比如诸如PLoS ONE的杂志提供了专门的栏目发表阴性结果。另一个著名的科研人员自由分享平台是figshare,其理念是可发现(discoverable),可共享(shareable)和可引用(citable),而其中一个重要特色是鼓励发布阴性数据(negative data)和图。
二、引用参考文献,并非越多越好。参考文献多是一个双刃剑,可以理解为相关研究比较热,但同时是否也说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足够了——而你的文章则是多一篇不多,少一篇不少的文章?有时候一句话后面添加了十个甚至十个以上的参考文献,这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的:如果这句话内容都有这么多文章都认识到了,在业界应该成为常识了吧,还需要加上参考文献干什么?而且,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越容易找到相关证据和说法支持的内容,越是已经达到共识的,相反,越是难于找到资料的,越可能是新发现的源头。所以,不要为了形式而添加任何一篇参考文献。正确的做法还似乎与此相反:不需要参考文献就能表达清楚的近乎常识性的内容,尽量不要加。当然,另一方面,能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提供重要佐证和支撑的文献必须引用。这样处理,同时也杜绝了那些非相关文献引用的喧宾夺主,这其实也是规范的科技论文写作所要求的。
三、文章的篇幅,并非越长越好。这句话人人都懂,但是许多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就忘记了,或者后来懒得做精简的工作了。学生刚开始写文章,能一气呵成的不多,文章写作的战线拉得很长,再次写作的时候,已经忘记了前面写了些什么,因此重复的、冗余的废话特别多。另外,为了证明自己看了许多资料,将有关的、无关的内容都不断添加,文章总是在做加法,篇幅越来越长,主题越来越不明显,最后自己都迷失在文章的语句之中了。碰到这样的论文,要学生进行精简,另外,功利一点儿来说,文章字数多,出现问题和错误的机会也增加,让人家挑刺的可能性也同样增加,如果要外送到其他的英文编辑公司进行文字编辑,字数多也需要更多的钞票不是?但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太多文字的文章不太容易找到审稿人。
四、文章修改中对待审稿意见应该不亢不卑。首先,我们是应该尊重那些审稿人,SCI的审稿几乎都是免费的,要人家静下心来认真拜读您那可能水平并不高的论文,本身就值得我们尊敬。由于编辑在邮件中总是站在审稿者的角度的,因此不敢对审稿者的任何意见造次,哪怕是一些误解或者错误的建议,也总是在想方设法地去附和审稿者的意见。显然,这样的态度也是不对的。SCI杂志审稿采用的是同行评议(peer review),也就是投稿人和审稿人是同行,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水平相当,国内喜欢翻译成“专家审稿”似乎是一种误导!由此可见,在进行修改和回复审稿人的问题时,应该是同行或者说是专家之间讨论问题的口吻,而不是下属回答上司的问题那样唯唯诺诺,信心很重要!在抱有感激之情的前提下,与审稿者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这是我们对待审稿意见应有的态度。
本文由sciedit提供 欢迎交流 联系QQ:253407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