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愚学园
www.SciFans.net温馨提示:本期《新论》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教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王永贵,谈谈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创新。
记者:在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一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对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出具体战略部署。为什么要创新学术话语体系?
王永贵:创新学术话语体系既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需要,更是增强国际话语权,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现实要求。面向未来,要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理论舞台,必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学术话语体系,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坚定我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把握应有的原则和底线,更要明确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的中国逻辑,确保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记者: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存在哪些错误倾向?怎样坚持学术性和意识形态性的辩证统一?
王永贵: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去意识形态化。这种将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对立起来的观点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主导地位,撼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和根本原则。另一种是学术话语西方化。西方学术话语和研究范式虽然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思路,但同时导致了在一些学科和领域的学术研究中出现了西方化倾向。部分理论工作者抛弃哲学社会科学所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盲目照搬西方学术概念来描述中国经验,用西方价值来阐述中国道路。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学者对西方理论产生学术依附,丢失本土学术研究的自信和能力,陷入西方国家设置的议题舆论圈无法自拔。
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是一个科学体系,还是一个价值体系。所以,推动和完善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学术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一方面,在学术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应该坚定马克思主义学术立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到各个学科的学术研究和话语体系建设中去。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在表达政治观点时要遵循学术规律。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学术话语和逻辑体系将意识形态观点体现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理论中去。要正确把握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边界或者界限,在政治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提倡学术争鸣,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生态。
记者:哲学社会科学是时代精神的鲜明体现,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等显著特点。怎样坚持批判继承与学术创新的辩证统一?
王永贵: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既要把握历史性,继承传统学术话语资源;又要体现时代性,立足中国实践进行学术创新。其一,继承传统话语,转换话语语境。创新学术话语并不是抛弃传统话语,而是将原有核心话语置于当前实践背景下重新加以解读,赋予其时代内涵。其二,借鉴外来话语,赋予中国精神。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必须要对接世界学术话语体系,积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和各国一切进步的思想和经验,并根据中国实践加以改造,实现西方学术话语的中国化。其三,立足中国实践,推进学术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道路是前无古人的伟大探索,对这条道路进行认识,没有先例可循,只有进行理论创新才是唯一出路。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必须立足中国实践,敢于突破旧的思想观念,提炼出能够描述中国经验、阐述中国道路的新的学术观点和话语表达,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理论支撑。
记者: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既要立足中国,突出民族性,又要面向全球,彰显世界性,如何将两者辩证统一起来?
王永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是脱离人类文明大道的独自绽放,而是在继承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成果基础上合乎逻辑的产物。一方面,要突出中国特点,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根本立足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应该积极吸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自觉将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国情、中国精神嵌入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建设中去,不断增强学术话语的内涵和底蕴。此外,在面向世界阐发中国理论时,要以中国的政治理念、利益认知和外交哲学去阐述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形成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学术话语体系。另一方面,要坚持国际视野,打造面向世界的学术话语体系。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不仅是民族的话语体系,更应该是世界的话语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要敢于突破学术话语的自闭状态,积极**************国外学术前沿,学习借鉴西方学术成果,在取其精华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要以中国故事为载体,凝练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来概括中国经验,阐释中国道路,促使中国话语融入世界、走向世界,最大限度地扩大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不断打造和彰显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中国逻辑和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