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硕士生
UID: 71579
精华: 0
发帖: 107
威望: 5 点
积分转换
愚愚币: 1740 YYB
在线充值
贡献值: 0 点
在线时间: 55(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6-26
最后登录: 2015-11-08
楼主  发表于: 2009-09-09 19:24

 中国一重修复进口重型镗铣床静压蜗条副纪实

回春运匠心 一巧破千斤
—中国一重修复进口重型镗铣床静压蜗条副纪实

          2002年,中国黑龙江。中国一重大型机加车间一台重型落地镗铣床旁,世界著名的机床专家、意大利茵塞公司贝塔先生紧紧握住一位中国工程师的双手,连声赞叹:了不起!真了不起!王先生,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实在难以想像我们的一个机床用户能做得如此漂亮!
        让这位著名专家震惊不已的是:中国一重的设备维修人员投入不足一万元,竟在短时间内成功修复了意大利高精密镗铣床的关键部件—静压蜗母条,而进口这一整套备件则需240多万元。一个技术含量极高的部件,竟被根本不具备制造条件的中国人如此迅速而精确地改制修复了,堪称一巧破千斤的奇迹!
        究竟是怎样的技术如此神奇?王英达—这位中国一重普通的设备维修工程师究竟是如何找到这神秘的支点,撬动起这让著名专家都叹服不已、啧啧称奇的奇迹呢?


                                                一筹莫展对沉疴

        床身护板被打开了,王英达不禁皱紧了眉头:这台意大利重型落地铣镗床伤得不轻啊!床身上满是银灰色的金属粉末,他随手拢了拢,捧起一小把,神色凝重的他很清楚,这是机床静压蜗母条齿面严重研伤掉下来的。
        曾几何时,这台意大利茵塞公司BR8—Φ260重型铣镗床在中国一重是何等的风光啊!作为一重最大的落地镗床,自1978年安装调试完毕交付生产,经它的关键件、重点件不知装备了多少声威显赫的重型机器产品。
      可谁又料到不知不觉中它已沉疴缠身了呢?1992年初,该机床立柱移动不稳且愈发严重,检查后发现是传动系统中关键部件静压蜗母条副研伤。 
        既是部件研伤,何不尽快修复?修复?谈何容易!内行人都知道:作为一种新型传动部件,静压蜗母条副的技术含量极高,能够制造这种部件的机床厂家世界上屈指可数,且都在发达国家。这台重型镗床能将重达80多吨的立柱每分钟快速移动10米,可实现每分钟5毫米的慢速进给,既可举重若轻,又能精雕细刻,这是何等出色的性能啊!靠什么?因为它有技术含量极高的传动系统:它将高压油通过配油装置打到蜗杆和蜗条啮合的齿面间,形成高压油膜,变金属摩擦为纯液体摩擦,实现了移动部件高精、高效、高速、平稳运动。而要实现这些性能,必须要有设计制造得十分精密的静压蜗杆和蜗条,此核心部件的技术条件异常苛刻,其螺距误差、齿形角误差、静压油腔误差、间隙配合误差、安装误差的规定都严到了极致!
国内独立制造这样高精度的部件几乎就是个梦。向国外定购备件吗?报价两亿三千八百万意大利里拉,加上进口关税,总计要240多万人民币!
        1992年底,重病缠身、难以运转的重型铣镗床再次将大大的问号抛给一筹莫展的一重设备维修人员。备件制造势比登天,进口采购代价奇高,出路何在?
        自行修复!厂领导的指示坚定不移。事关重大,全厂职代会上,此机床的修复已列入93年重点工作之一。军令如山,设备处领导坐不住了,一次次的修复方案讨论会上,主持会议的处领导心急如焚:作为公司设备系统最高技术部门,此事自然责无旁贷,可自行修复这个国际机床行业都难以制造的精密零部件,谈何容易!
          人们绞尽脑汁,提出一个又一个方案,可又一一被否决了。
          将静压蜗母条传动改为普通蜗条传动,如何?—不行啊,这要重新设计制作传动箱并增加驱动电机的功率,空间不允许;
将研伤齿面修复光整重新使用,可行吗?—思路不错,但修复后静压蜗杆与静压蜗母条齿面啮合间隙增大,静压油腔的压力就无从建立,刚性油膜无法形成,随之而来的便是由于静压失效而导致的破坏加剧……
        93年,机床病情每况欲下,静压蜗母条损坏越发严重,驱动电机严重超载,立柱移动速度由10米降到了5米,且抖动爬行得很厉害。
那些日子里,一直苦思冥想而又无计可施的王英达陷入了他有生以来最大的困境:生产车间频频告急,各级领导层层施压,如一记记重捶,似一条条响鞭,让身为设备处技术科科长的他寝食不安,忧心冲冲。
      “英达,你有钻劲和韧劲,应该有能力把它整好,这台床子要是趴窝了,我们设备处的责任可就大了……”老处长杨万信语重心长的话总是在他耳边缠绕。
        蜗母条,蜗母条,你的修复之路到底在哪里呢?


                                                      绝处缝生一线明

        车轮飞转。放眼望去,天高云淡,万里平畴。秋收过后的东北平原坦荡无垠,令人心旷神怡。
        国庆节,王英达沿着人车稀少的富龙公路一路骑车漫行,不知不觉骑上了龙江桥。本来是想放松一下疲惫紧张的神经,可骑着骑着,那牵肠挂肚的蜗母条又浮现在他的脑海。
        对了!西德专家别姆先生不是也来厂修过静压蜗母条吗?
        猛然间,十多年前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
        当时,工厂进口的西德15米龙门铣工作台静压蜗母条齿面耐磨涂层脱落,应聘修补的西德专家别姆先生只带来两个小型模具,每次只能修补两处。修补上去的涂料要24小时固化后才能精修,如此下去,30多处脱落的涂层得修到什么时候啊?正值年末生产繁忙之际,机床任务繁重,而别姆先生也急于回国,有没有更快的修补办法呢?
        受命配合专家工作的王英达急中生智,向专家提议:以静压蜗母条完好的齿部为模,用环氧树脂灌铸模具,然后再用这些模具去修补蜗母条损坏的部位。
      别姆先生点头称善。应用此法后,他们用自制的多块模具一次将静压蜗母条脱落部位全部修补完毕,24小时涂料固化后,集中人力修刮,效率提高了好几倍!
      “密斯特王帮了我大忙,他做的模具比我从国内带来的精度还高,因为它就是从要修补的蜗母条自身上制造的。”别姆先生满面笑容地树起大拇指。
        模具……灌铸……修补……
        一道闪电刹那间照亮了王英达苦心积虑的心田:能否仿照此例,用机床床身尾端磨损轻微的静压蜗母条为模,用涂料灌出来一个带骨架的大型模具来,再用这个齿面是涂层的模具去把其余的蜗母条也改制成耐磨涂层齿面呢?
        灵感的火花闪过之后,旋即化作一声惊雷,炸开通途:既然能翻出环氧树脂高精度的小型模具,就一定能翻出一个带金属骨架的大型精密工艺蜗杆!把金属硬齿面改制成耐磨涂层的软齿面不是更好吗?
        惊喜中,王英达急忙把车子靠在桥栏边,匆匆跑下龙江桥,在高高的路基下,掏出笔记本,笔走龙蛇,飞快地记下这一极富创新精神的一闪念。随后,掉转车头,一路飞奔赶回家。狂喜中,他一气呵成,将这个思路细化成近三千字的详尽阐述,并附以简图。
        以原装精密蜗母条为模,用涂料精密压铸工艺蜗杆,再以工艺蜗杆为模,将原装蜗母条全部改制成耐磨磨涂层高精度齿面。至此,一个清晰的修复方案终于在千呼万唤中、在苦苦寻求中呱呱坠地!
        “我看能行!”第二天,时任厂副总工程师的张玉富默默地看罢方案后,沉思片刻,一锤定音:“原理上没问题!但干起来可没那么容易,你再拿给机修车间的人看看。”
        从张总家出来,决心铁定的王英达直奔办公室,一鼓作气,再次细化方案,并画了一比一的方案图准备提交讨论。
        修复方案的可操作性到底有多大?真的能成功吗?节后一上班,王英达找来机修车间技术厂长张春光、擅长粘接的工人师傅姜仁、设备处副总师张文国,大家依据各自的实践经验对修复方案评头品足了一上午,尽管无此先例,但都认为可以试一试。
        黄昆处长听罢汇报,立即拍板批准实施:“修复260镗床蜗母条是全厂职代会定下的事,事关全厂生产,影响重大,科里别的工作你先放一放,英达,你就全力以赴专干这件事!一定要干好,有什么困难找我!”
        一番痛苦的思索、比较和寻觅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260镗床蜗母条修复之途上终于露出了一线曙光!

                                              披荆斩棘入佳境

        实现理想的路总是曲折而坎坷的。尽管方案既定,光明的顶峰已遥遥在望,可一路攀登的艰辛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王英达和同事们的意志和耐心。
          要论机床修复,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的经验应该蛮有参考价值吧?毕竟是专业机床制造厂嘛,而且该厂与西德的合作产品中就应用了进口的静压蜗条。然而,调研中,该厂主管工程师吴志学毫不掩饰他对一重修复静压蜗条的怀疑:“我们厂300毫米的精密蜗杆在上海一家精密螺纹磨上磨一刀就花了三万多元,你要干个一米长的要多少钱?多少钱不说,你这一米长的工艺蜗杆都起不了模。”
        可这毕竟是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啊,信心是干出来的!没实打实地干过,怎么能说不行?王英达决心按既定方案扎扎实实地干下去。
        11月2号,灌模的机会来了。这天260镗干小件,北端的蜗条暴露出来。王英达抓住时机,和姜仁师傅一起为蜗条灌模。真可惜!姜师傅一时疏忽,没按工艺要求封死蜗条齿面的油腔,灌的模根本就起不起来!
        干脆把末端蜗条拆下来,修补精研!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条路走得有多难,王英达甘苦自知。他的工作日记如一幅幅速写,如实记下了这段摸爬滚打、披荆斩棘的日子:
        1992年11月21日 末端蜗条拆下来运到机修车间已经七天了,没人干。询问工段长为什么没干,他说没人告诉他干。我找了车间的头儿,还是没干,这回说是没有地方。我帮着找了一段划线平台,才勉强动起来。
        1992年12月3日 这么多天来,承担这项工作的机修分厂没有明确修补和精研的责任人,而一般工人根本就没有高精度修复的质量意识……
        按照王英达编制的工艺要求,末端蜗母条是用来做工艺蜗母条的,要修补其磨损的齿面并精研出来,要用粘接剂将油腔封堵好并刮研。可蜗牛般迟缓的修复进展让他忍无可忍,他直接向黄昆处长汇报,并自告奋勇:我也干过五年多的维修钳工,修补精研我自己干!心急如焚而又无可奈何的黄处长眼睛一亮,感动中默然点头应允。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英达的一腔赤诚感染了一些淳朴实在的普通人,他们给予了他无言而有力的支持:工艺蜗条快做好时,工艺蜗杆芯还没加工出来,王英达情急之下找到段长谷德忠,老段长当晚亲自操刀,一鼓作气,挑完蜗杆芯全部模数螺线齿形;93年春节期间,正值工装急需钻孔,当一身雪花的王英达敲开钻工张健强家的大门时,张健强正和妻子包饺子,听罢王英达的来意,他二话没说,饭都没顾上吃,穿上棉衣就跟了出来……
        更让王英达深感歉疚的是,老父亲病重住院时,正值修复进展的关键阶段,他一直没能好好陪伴老人家,全靠妻子照料。12月21日,父亲开刀手术,赶到医院时,老人已进了手术室。手术室外的长椅上,满面倦意的王英达静静地凝视着走廊中那温和而明亮的灯光,眼中闪动着歉疚的泪花……
        那些日子里,他实在是太忙,也太累了。儿子大富还记得,有天晚上,妈妈让爸爸给自己辅导数学,讲着讲着,他竟睡着了,“爸!爸!”大富推醒了王英达,睡眼惺忪的他睁开眼后接着讲,没一会儿,又睡了过去。妻子听见儿子的喊声走进来推醒了他:“别讲了,睡觉去吧。”
          2月6日,蜗母条开始压涂料了。厂房内的低温让王英达直皱眉头:如此低的温度,怎能保证涂料固化后物理性能?他只好向机修车间副主任张春光求助。于是,沿着划线平台靠墙暖器的一侧,搭起了一个塑料保温大棚。“设备处的人在这儿真是无法无天,还搭了个灵棚子!”一位划线女工因为不能靠暖器取暖,当面和他吵闹,王英达理所当然地和她理论了一下。晚上回设备处,黄处长说:“你怎么还跟人家打起来了?让人家上纪委、厂部、处里把你告了个遍。”王英达听了苦笑不已。
        一路摸爬滚打下来,蜗母条修复终入佳境:2月17日,全部修好的蜗母条运回车间开始安装,距最后的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车间的工人晚上没吃饭,连班安装。谁知安装中波澜再起。
        早在安装前,王英达就将注意事项及安装工艺以书面文件形式下发给车间。他深知:如果安装精度不够,齿部啮合不正确,会把涂层全部挤掉,这几个月的心血就会付诸东流!
        “你们不按工艺装不行!” 可车间工人们不听劝阻,此时已是晚六点,蜗母条已装好了5节。王英达只好去找车间主管领导李主任。
      “就这么装,没事!”李主任态度果决。情急之中的王英达据理力争,坚决制止。李主任怒不可遏:“这里我说了算!不装了,回家!”一摆手,带着工人离开安装现场。
          厂领导异常**************的重点修复工作,他不敢怠慢。王英达心中有数,回家匆匆吃了口饭,又返回了车间,此时的工人刚开始安装第七节蜗母条。
          为了检测安装精度,王英达让工人把百分表压在齿面上,用扭矩扳手从一端顶紧蜗母条。百分表走了0.30毫米,可安装的单齿距误差仅为0.005毫米,如此安装精度怎么得了!王英达让人喊来李主任,他看了半天,扔下一句话就走了:“你们听王科长的,他说咋装就咋装。”
          凌晨两点,蜗杆箱和蜗母条基本安装就位。
          煤油炉蓝色的火苗欢快地跳动。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土豆炖豆腐让大家吃得汗流满面。李主任亲自下厨做的这顿丰盛夜宵虽然开得晚了一些,可人人都笑逐颜开:重病缠身、久治难愈的重点设备就要康复如初了!
        2月18日,安装全部结束,一群忙碌而兴奋的设备维修人员和同样兴奋的机床操作者、分厂领导们亲眼见证了260镗床的新生时刻:机械、电气、液压一一检查完毕,晚8点,试车开始!
          在静压蜗条副驱动下,高大的立柱开始沿床身高速、低速移动,运行平稳、定位精确,一切正常!反复运行两小时,功能和精度十分可靠!
        “跟床子新的时候一样!”机床操作主技工李芝龙兴奋不已。
          王英达成竹在胸。四个月来的酸甜苦辣此时都被一种实实在在的成就感、幸福感所取代了!此时此刻,历尽艰辛、苦尽甘来后的平静与自信充溢着他的心扉。他微笑着对操作者们说:“你们可以快快乐乐地干活、大把大把地挣钱了!”

                                                  方兴未艾向光明

          以机床原装精密蜗母条为模,用耐磨涂料精密模压成型工艺蜗杆;再以精密耐磨涂层齿面的工艺蜗杆为模,在改制后的蜗母条齿面上模压精密耐磨涂层。在修复意大利Φ260重型镗铣床静压蜗母条过程中,王英达独创的这一整套先进技术以其显著的成效、极小的投入、巨大的效益被评为当年中国一重首届十件好事之一,表彰词中写到:“自1992年10月份以来,设备动力处工程师王英达承担了为二分厂意大利镗铣床立柱移动静压蜗母条修复工作。其间,他不仅负责全部修复技术的工装设计和工艺编制,而且独立承担了关键的手工制造工艺蜗条的艰辛劳动。从方案的构思、工装的设计、工艺的编制,到工艺蜗条的研制、工艺蜗杆的压制、蜗条的压铸和安装,无不渗透着他辛勤工作的汗水。在试制并交付使用的四个多月里,除春节休一天外没休过一个节假日,累计献工800多点。他所研制的静压蜗条修复技术,不仅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对机床制造和维修也将产生深远影响,而且为我厂节省了240多万元的进口备件费用。”
        王英达的这一心血之作如一石击水,引发了国内设备管理与维修界一阵阵惊喜的涟漪:
        1993年,这一成果被黑龙江省政府授予《机械工业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5年,他带着这一成果,参加黑龙江省设备管理协会年会,在会上做了典型发言,引起哈尔滨气轮机厂、电机厂等参会者强烈反响。
        1999年,这一成果发表在我国权威杂志《中国设备工程》上,被评为当年唯一的“全国设备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
        2000年,经公司、市、省推荐,中国科协审定,他带着这一成果参加中国科学技术学会年会,并在会上做了报告,受到专家的好评。
        2007年11月,北京国际粘接技术研讨会上,这一成果所蕴含的巨大经济效益,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极大**************。
        2008年11月,在世界第四届设备维修大会上,他向世界同行们介绍了这一成果的鲜奇,使国内外设备管理和维修的专家们赞叹不已。
        四两拔千斤!王英达,以其敏锐的才智和坚韧的意志创造了重型机床精密部件改造修复一大奇迹,登上了静压蜗条修复技术的巅峰!
        回首这段难忘的经历,王英达感慨系之:中国一重英雄云集、卧虎藏龙。我为选择了一重感到骄傲自豪,是中国一重这座高山托起了我这棵小草!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愚愚币:+6(yi_63) 谢谢分享
  • 分享:

    愚愚学园属于纯学术、非经营性专业网站,无任何商业性质,大家出于学习和科研目的进行交流讨论。

    如有涉侵犯著作权人的版权等信息,请及时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刻从网站上删除,并向所有持版权者致最深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