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体检测领域,准确、及时、合规地监测气体浓度是保障工业安全和人员健康的重要基础。为了确保检测仪器的有效性,我国及相关行业制定了多项标准来规范气体检测设备的性能、检定方法和报警限值。
一、常用的国家与行业标准
目前,在中国工业现场使用的气体检测仪,普遍应参照的技术标准包括《GB 12358 作业场所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通用技术要求》和《GB/T 50493 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标准》,它们对气体检测设备的响应时间、精度、防爆等级和报警机制做了明确规范。
同时,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则详细列出了各种有害气体的接触限值,这是确定气体报警阈值的重要依据。在实际采购和使用中,企业还需参考如《AQ 3009 有毒有害气体检测报警仪选型及使用要求》以及《JJG 695 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检定规程》等计量规范,确保设备通过了相关检定和认证。
二、常见气体的检测标准限值
针对气体检测仪常见的检测对象,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氧气和可燃气体(如甲烷),国家和行业制定了不同的浓度限制标准。
以一氧化碳为例,国家标准规定的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限值(TWA)为25ppm,15分钟短时间接触限值(STEL)为100ppm,而立即危及生命健康的浓度(IDLH)为1200ppm。通常在检测仪上,建议将低限报警值设置为30ppm,高限报警值为50ppm。
硫化氢的TWA为10ppm,STEL为15ppm,IDLH值为100ppm,建议低限报警值为5ppm,高限报警值为10ppm。氧气则无TWA或STEL的限制值,但存在安全浓度范围:19.5%以下视为缺氧环境,23.5%以上视为富氧,均具有危险性。因此,氧气检测仪的报警阈值一般设为低于19.5%报警,高于23.5%也会发出报警提示。
至于可燃气体,如甲烷,检测通常以爆炸下限百分比(LEL)为单位。一般建议将低限报警值设定为20%LEL,高限为50%LEL,以便在达到危险浓度前及时预警。
三、检测仪应满足的技术性能参数
一台合格的四合一气体检测仪,在技术层面需满足一定的性能要求。其检测对象通常包含一氧化碳、硫化氢、氧气和可燃气体,并应具备较快的响应速度,其中可燃气检测的T90响应时间一般应小于20秒,其他气体小于30秒。
测量精度方面,设备应具备不超过±5%F.S.(满量程)的误差或±10%读数的精度误差;一氧化碳、硫化氢这类气体的浓度分辨率一般需达到1ppm,氧气则需精确至0.1%,可燃气体为1%LEL。设备应配有声、光、振动三重报警机制,保障现场作业人员的第一时间响应。
此外,现代检测仪往往配备历史数据存储功能,可保存至少500组以上的检测记录,有助于企业事后追溯分析。电池续航通常能满足10小时以上的连续使用需求,满足一天工作时长。对于防护能力要求,检测仪需达到IP65以上防护等级,具备良好的防尘防水性能,同时应具备防爆认证标志,如Ex ia IIC T4 Ga,确保在易燃易爆场所使用安全。
四、气体检测仪的校准与检定
为了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所有气体检测仪都需定期进行校准和计量检定。依据国家计量检定规程,便携式可燃气体检测仪可参照《JJG 695》进行检定,有毒气体检测仪则适用《JJG 915》。标准建议日常使用前进行功能测试(即Bump Test),每三到六个月至少进行一次标准气体标定;每年需送专业机构进行一次正式检定,获取检定证书。
在校准过程中,需使用对应气体的标准浓度标气,按照厂家提供的程序进行自动或手动标定操作,并确保传感器状态正常。对于使用频率较高或环境条件复杂的设备,建议缩短标定周期。
五、实际报警设置建议
结合国家标准和现场管理经验,建议的报警设定值如下:
对于一氧化碳,低限报警可以设置为30ppm,高限为50ppm;硫化氢低限报警为5ppm,高限为10ppm;可燃气体通常以爆炸下限的百分比设定,低限为20%LEL,高限为50%LEL;氧气则设定为低于19.5%或高于23.5%时触发报警。企业可根据不同场所的具体作业风险等级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对这些阈值进行适当微调,但不应高于国家标准的最大允许暴露浓度。
综上所述,气体检测仪的检测标准不仅关乎设备选型和使用效果,更直接关联作业安全和人员健康。科学设定报警值、定期校准仪器,并严格依据国家和行业标准执行检测流程,是保障工业安全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高危行业而言,气体检测标准的数据不仅是数字,更是对生命安全的一道隐形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