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提醒: 本帖被 老红 执行提前操作(2012-06-15)
【核心提示】学术不仅是传播文明的重要方式,而且是社会良知的“指示器”和“测量器”。学风不正,会造成精神生活荒漠、生活方向迷失和信仰选择错乱。在这种情况下,学术机构将不可遏制地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再生产之中,学术创新只能成为口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事业突飞猛进。但在看到主流优良学风的同时,也应看到,近年来学术浮躁、风气不正、道德失范等学术不端行为屡见不鲜,若任其发展,势必严重污染学术环境,丑化学术在公众中的形象。学风问题不仅关乎科研水平,更加关乎民族文化命脉。
学风不正危害学术机构公信力
学风问题首先是学者群体的自律问题。古往今来,学者都被赋予特殊的使命和德操。1794年,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在《论学者的使命》中就谈到,学者的真正使命在于,“高度注视人类一般的实际发展进程,并经常促进这种发展进程”。但他也指出这并非是学者的最高使命,学者应代表所处时代可能达到的道德发展最高水平。我国学术传统历来对读书人的要求也大致如此。
学术领域本应是诚信道德高地,但当前这一方净土正被学术不端行为侵蚀,学风不正已成为世界学术公敌。英国爱丁堡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近15%的科学家坦言他们知道同事有严重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
对此,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张小劲表示,学风不正已经出现从个别人、个别案例和个别学术团体扩大到特定群体、多个案例和多个学术团体的苗头,其类型也从过去消极性的不作为,演化为现在积极有意的行为选择。
学术伦理是学者生命线
学术不端破坏了学术共同体的正常秩序,也损害了学术界声誉。张小劲认为,“政风不正”也是重要内因之一。学术带头人的学问素养、学术追求会极大地制约、影响乃至决定其学术团体之学风的基本走向和发展趋势。
有学者表示,学术规范不健全、评价和激励方式不到位等因素也不容忽视。
“检视当下学风问题,我们不能避重就轻,更不能再度选择急功近利的解决办法。”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陈立新表示,GDP主义的过度扩张,引致重数量轻质量的发展理念盛行,使人们不自觉地走上了“进步强制”的轨道。以量化指标评价学术水平,偏离了学术正途导向。尽管这几年绝大多数学术机构开始了纠偏行动,但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还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实际效果甚微。
学风建设关乎中国学术界未来
学风不正不仅会腐蚀学术科研队伍、误导同行研究、阻碍学术进步,还会直接损害科研机构的声誉、危害科学研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西北大学副校长李浩表示,目前学风不正导致我国学者在国际刊物上投稿不断被拒,已经发表的论文也遭受质疑。国家的整体学术形象受到毁损。
李浩认为,治理学风不正要上下一致,标本****************治。对于个案的处理固然有意义,但更重要的是要在全社会普及学术伦理和学术道德,呼唤学术诚信和学术正义,让学术、学术作伪变成过街老鼠,让学术规范像交通规则一样普及深入,人人恪守。
不良学风危及的是学者与学术研究机构的公信力,一旦公信力丧失,学者就会丧失公众最起*****的信赖,也就无从回答理论和现实的重大问题。陈立新表示,学术不仅是传播文明的重要方式,而且是社会良知的“指示器”和“测量器”。学风不正,会造成精神生活荒漠、生活方向迷失和信仰选择错乱。在这种情况下,学术机构将不可遏制地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再生产之中,学术创新只能成为口号。